梨园寻踪:蔡忠良戏曲舞台上的角色探微

梨园寻踪:蔡忠良戏曲舞台上的角色探微

在越剧之乡嵊州的旧戏单里,蔡忠良三个字总伴着不同行当的角色出现。这位生于1925年的越剧老生,在浙东戏曲界留下了一道独特的艺术轨迹。那些泛黄的戏报残片,如同散落的珍珠,需要细心串联才能窥见其艺术全貌。

1953年《秦香莲》的演出海报上,蔡忠良的名字与陈佩卿并列。在这出新编历史剧中,他饰演的韩琦既有武将的刚烈,又需展现面对秦香莲母子时的犹疑彷徨。老生演员惯常的髯口功与台步在这里被赋予了新意——当唱到钢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时,一个转身甩髯的动作,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外化为极具张力的舞台语言。

在传统戏《二堂放子》中,蔡忠良塑造的刘彦昌展现了完全不同的艺术维度。这个需要同时处理父子情与道义抉择的角色,考验着演员对情感层次的把控。据老观众回忆,他在沉香儿啊的唱段里独创的三叠腔,将越剧四工调的清丽与人物悲怆完美融合,每唱至此必获满堂彩声。

1962年排演的现代戏《金沙江畔》,蔡忠良挑战了红军指挥员的形象。这个新角色要求突破传统程式,他在保持越剧韵味的同时,借鉴话剧的表演方法。特别设计的雪地行军身段,将老生常用的方步化为带有军事气质的疾行步,腰间武装带的处理更成为后来现代戏的范式。

翻阅蔡忠良的从艺年表,会发现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点。在《红楼梦》中饰演贾政时,他既保留了传统老生的髯口功,又在笞挞宝玉的经典桥段中加入心理写实表演。这种艺术特质,恰如他书房中悬挂的自书条幅:守正者恒,出新者远,道尽了一位地方戏演员的艺术追求。

当幕布最后一次落下,蔡忠良留给舞台的不仅是百余个鲜活的角色,更是一份关于戏曲传承的思考。那些曾在浙东乡间戏台回响的唱腔,如今已化作研究地方戏剧变迁的珍贵样本,见证着传统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的嬗变与坚守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