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笑匠今犹在:揭秘古代参军戏里的相声搭档

千年笑匠今犹在:揭秘古代参军戏里的相声搭档

每当德云社的捧哏演员抖响一个清脆的包袱,剧场里总会爆发出会心的笑声。这种默契配合的艺术形式,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长安城,就已经有了雏形。参军戏中的苍鹘与参军,正是今天相声逗哏与捧哏的鼻祖。

**一、参军戏:盛世长安的爆笑剧场**

天宝年间的长安西市,酒旗招展处总围满看客。两个涂着花脸的艺人正在上演时新段子:穿绿袍的参军摇头晃脑吟诗,突然被戴幞头的苍鹘用折扇敲头:大人且慢!您这诗里'金樽清酒斗十千',前日醉仙楼欠的八贯酒钱可曾结清?人群顿时笑倒一片。这种即兴调笑的参军戏,在《乐府杂录》记载中,正是唐代最受欢迎的市井娱乐。

**二、苍鹘戏参军:古代版捧哏的艺术密码**

参军戏的表演精髓全在一智一愚的对比。参军多扮作迂腐官员,说着冠冕堂皇的官话;苍鹘则化身机敏百姓,用俚语俗话拆穿其荒唐。这种装傻与吐槽的配合,恰似现代相声中三翻四抖的节奏把控。南宋周密在《齐东野语》中记载,临安瓦舍里的艺人甚至能根据现场观众即兴编词,苍鹘的临场反应能力可见一斑。

**三、笑声穿越千年:从戏场勾栏到相声茶馆**

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里,参军戏演化出副净副末的角色分工;元杂剧中插科打诨的丑角,仍带着苍鹘的机敏本色。及至清末天桥茶馆,相声艺人巧妙化用参军戏的戏弄手法,将苍鹘的拆台智慧转化为捧哏的量活技巧。侯宝林先生曾说:好的捧哏要像苍鹘逗参军,看似拆台实为点睛。

如今的剧场里,当捧哏演员说出那句您这是怎么话说的,恍惚间竟与敦煌壁画中打诨的苍鹘身影重叠。千年笑料流转不息,变的是妆容服饰,不变的是中国人骨子里那份于嬉笑间见真章的幽默智慧。这种跨越时空的会心一笑,或许正是传统艺术最动人的传承密码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