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笑匠:参军戏里那个“坏小子”到底是谁?

千年笑匠:参军戏里那个“坏小子”到底是谁?

若把中国戏曲史比作一条长河,唐代参军戏便是其中一朵绚丽的浪花。这种在长安街头巷尾风靡一时的滑稽短剧,总有两个角色让观众捧腹——一个呆头呆脑的官员,一个古灵精怪的书童。那个专门给官员下绊子的捣蛋鬼,究竟藏着怎样有趣的秘密?

一、参军戏里的“猫鼠游戏”

公元8世纪的长安西市,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两个滑稽艺人。穿绿袍的参军迈着方步,刚端起官架子,身后的苍鹘突然使个绊子,官帽应声而落。围观百姓爆发的笑声惊飞了檐角的麻雀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唐帝国的市井中上演。

参军戏的起源可追溯到五胡十六国时期。后赵皇帝石勒为取乐,命官员周延扮作贪污犯供人戏弄,这种“羞辱式表演”意外获得百姓喜爱。到了唐代,参军戏正式定型为两人搭档的戏剧形式,成为市井百姓最爱的娱乐项目。

两个核心角色中,参军永远是被捉弄的对象。他可能是个假正经的贪官,或是迂腐的书呆子,总端着架子却洋相百出。而那个机灵狡黠的戏弄者,在唐代被称为“苍鹘”——这种猛禽善于突袭,恰如角色总在关键时刻给参军致命一击。

二、苍鹘的七十二变

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里,我们能看到苍鹘的经典造型:头戴尖顶浑脱帽,身着缺胯衫,腰间别着竹竿道具。这个形象融合了胡汉杂糅的时尚元素,暗示着表演者多为西域艺人。他们操着夹杂胡音的官话,更添滑稽效果。

苍鹘的戏弄手段堪称古代即兴喜剧的典范。他时而假装奉承实则挖坑,时而故意曲解参军的文绉绉话语。在《三教论衡》残本中,苍鹘把孔子“君子不器”歪解成“君子不生气”,气得参军直跳脚,惹得满堂喝彩。

这种戏谑背后藏着市井智慧。苍鹘代表平民视角,用插科打诨消解权威。他敢把官员的假正经戳破,敢嘲笑文人掉书袋,这种“犯上作乱”的快感,让终日劳作的百姓找到了情绪出口。

三、笑声穿越千年

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里,参军戏开始加入弦乐伴奏;南宋临安的戏台上,苍鹘有了新名字“副末”。这个捣蛋鬼的角色在宋杂剧中演变为专门插科打诨的“副净”,到元杂剧中又分化出“丑”角,直至今时今日戏曲舞台上的丑行。

在当代剧场,我们依然能看到苍鹘的身影。相声中的捧哏演员,小品里的机智配角,乃至脱口秀中的互动观众,都延续着那种即兴调笑的传统。上海滑稽戏《七十二家房客》里的小皮匠,活脱脱就是个现代版苍鹘。

从长安西市到现代剧场,那个穿梭千年的捣蛋鬼始终在提醒我们:幽默是最好的解压阀。他用滑稽的方式解构权威,用笑声抚平生活的褶皱。正如唐人笔记所载:“参军桩桩出丑态,苍鹘时时抖机灵”,这对黄金搭档用笑声写就了中国喜剧最初的模样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