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新唱曲悠扬——探访苍南戏曲团队的文化坚守路

老戏新唱曲悠扬——探访苍南戏曲团队的文化坚守路

在浙南山海之间,苍南的戏曲舞台从未落幕。当清晨的阳光掠过玉苍山巅,灵溪镇文化馆里已传来婉转的越剧唱腔;当暮色染红渔寮沙滩,金乡镇老戏台前挤满了听温州鼓词的乡亲。这里活跃着三十余支民间戏曲团队,他们用不同的唱腔讲述着共同的文化坚守。

一、百年戏班的新生代

苍南越剧团的排练厅墙上,挂着泛黄的戏服照片与鲜红的获奖证书形成鲜明对照。这个诞生于1932年的老剧团,曾在抗战时期以《梁红玉击鼓战金山》鼓舞民心。第五代团长陈小云坦言:现在团里最年轻的00后演员能唱全本《红楼梦》,也能用抖音直播折子戏。每周三场的惠民演出中,传统戏台与线上直播间同步开启,让《碧玉簪》的经典唱段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声。

二、渔港深处的非遗传承

赤溪镇渔民文化中心的木偶戏台上,75岁的非遗传承人林阿婆正指导年轻人操纵提线木偶。她的团队保留着闽南语布袋戏的原始唱腔,《陈十四娘娘传》的唱本已传承八代人。令人惊喜的是,这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演员创新编排了《海霞女民兵》新剧,将渔家号子融入传统曲牌,让古老的木偶在新时代的浪花中起舞。

三、民营剧团的突围之路

叮!马站镇和剧团团长李成海的手机响起新订单提示。这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民营剧团,通过戏曲点单小程序接单,既能送戏下乡,也能为企业定制廉政短剧。他们的原创剧目《蒲门孝贤》将苍南童谣融入唱腔,在温州民营院团汇演中斩获金奖。李团长翻开巡演记录本:去年走了138个村,最远到了福鼎的渔村。

夜幕降临时分,钱库镇老街的八角亭里,曲艺社的弦索声与街边奶茶店的流行乐奇妙共鸣。这些扎根乡土的戏曲团队,正以各自的方式续写着属于苍南的梨园故事。当90后姑娘用南戏腔调唱着流行歌词排练新剧时,老艺人们笑着打拍子——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样子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