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剧名角苍娃:这出戏为何让人听一遍哭三遍?

豫剧名角苍娃:这出戏为何让人听一遍哭三遍?

豫西调高亢的梆子声在戏台上炸响,一个身穿粗布短打的少年踉跄登场。他就是河南人最心疼的苍娃,这个在《卷席筒》里替嫂顶罪的少年,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尽人间悲欢。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让人又哭又笑的经典角色,看看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里藏着多少戏迷的眼泪。

**一、小苍娃离了登封县:中国戏曲最催泪的起板**

1963年寒冬,豫剧大师海连池在郑州人民剧院首次唱响《卷席筒》。当苍娃戴着枷锁唱出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时,台下观众哭湿了三条手帕。这段长达26分钟的经典唱腔,用豫西调特有的悲怆音色,把个蒙冤少年的委屈唱得百转千回。老戏迷都知道,这段唱里藏着豫剧的绝活——从慢二八到快流水,七种板式自然转换,就像黄河水打着旋儿奔涌而下。

**二、三江口里的机智舌战**

苍娃可不是只会哭的苦角儿。在《三江口》这段对手戏里,他化身小包公,跟贪官斗智斗勇。豫剧特有的喷口技巧在这里用得绝妙,连珠炮似的快板唱词里,既有一不该二不该的层层递进,又有好比那的生动比喻。老观众最爱学他唱到老鳖一时那个神气的甩腔,活脱脱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混小子。

**三、法场祭母:孝心穿透生死**

午时三刻的催命炮响过三声,《卷席筒》最撕心裂肺的唱段来了。苍娃跪在母亲坟前唱起大段反调,那声音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。豫剧老艺人说这段唱要唱出血来,真假声转换时得带着哽咽,拖腔要像风中残烛般颤抖。当唱到我的娘啊那句时,戏台上下早就哭成一片——这不是在唱戏,分明是把心肝掏出来给人看。

从1958年首演至今,《卷席筒》在河南演了六千多场。有个戏迷连看38场,每回听到小苍娃三个字就抹眼泪。为啥这个少年能让人念念不忘?或许因为他就是我们身边那个嘴硬心软的兄弟,是每个中原人家都有的那份朴实与仗义。如今在郑州人民公园,还能看见票友们比着谁学的苍娃最像,那带着哭腔的笑声里,藏着戏曲最本真的生命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