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娃:河南戏台上的活宝贝
苍娃:河南戏台上的活宝贝
在郑州人民公园的凉亭下,老戏迷们正围坐成一圈。忽听得梆子声脆响,一位老者清了清嗓子,张口便是: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——周围立即爆出喝彩声,几个老票友跟着拍腿打起了节奏。这场景,在河南的街巷间已传唱了半个多世纪。
**一、梆子声里蹦出的泥娃娃**
1956年的许昌戏校练功房,15岁的海连池正对着镜子练身段。老师说他长得喜庆,天生吃丑角饭,可这个农村娃总把台步走成庄稼把式。直到某天路过菜市口,见卖菜老汉与人拌嘴的滑稽样,他突然开窍——丑角就该是土里长出来的活人。
五年后,《卷席筒》首演。当海连池顶着冲天辫、抹着白鼻梁蹦上台,观众席炸开了锅。他即兴加的那句我的大老爷呀,把县太爷惊得官帽直晃,这神来之笔后来竟成了经典唱腔。老艺人们说:这哪是演戏,分明是泥地里滚出来的活苍娃。
**二、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**
1980年代的巩义乡村戏台,汽灯把后台照得通明。海连池正往脸上扑粉,班主急匆匆掀帘子:县剧团要来截胡!只见他眼珠一转,抄起烧火棍往后台柱子上梆梆两下,扯着嗓子就喊:着火啦!趁乱带着戏班溜出三里地。这事后来被他揉进《跑汴京》的戏里,逗得满场观众前仰后合。
在物资匮乏的年月,剧团下乡就睡麦秸垛。海连池总把铺盖让给年轻演员,自己裹件大衣蹲戏箱上打盹。有次被冻醒,他竟摸黑练起矮子步,惊得看场老汉以为闹黄鼠狼。这份痴劲,让他在《风雪配》里那段雪地滚演得格外真切,老戏迷都说能看见哈出来的白气。
**三、市井烟火酿出的戏魂**
郑州老坟岗的戏迷最是刁钻。某日海连池唱《做文章》,刚摆开架势,台下卖糊辣汤的老汉突然喊:苍娃,今个的汤没放胡椒!他顺势接茬:恁咋不早说,害我白流半天汗!随手抄起道具碗做喝汤状,现编了段数板,愣是把舞台变成了早点铺子。
这种即兴智慧,源自他对市井百态的痴迷。在洛阳老城,他能蹲在剃头摊前看半晌,把老师傅的刮脸手势化进《推磨》的身段;去开封赶场,非要绕道鼓楼夜市,就为学卖羊双肠汤的吆喝腔调。他说:戏在台上,魂在街上。
**四、梨园薪火何处寻**
2012年深秋,病房里的海连池已说不出话。当徒弟哼起小仓娃时,他忽然睁眼,颤抖着手指向床头柜。那里放着褪色的戏摺子,密密麻麻记着五十年来在286个县市演出的细节——某年某月在汝州被雨浇透戏服,某次在商丘改词引发满堂彩...
如今在禹州神垕古镇,每周仍有老艺人带着孩子唱《卷席筒》。当稚嫩的童声唱到我比那窦娥冤十分时,屋檐下的钧瓷匠人们会放下活计,和着梆子声轻轻跺脚。窑火明灭间,仿佛又见那个抹着白鼻梁的身影,正在戏台角冲人挤眼睛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