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苍娃:一个戏名背后的悲欢人生

张苍娃:一个戏名背后的悲欢人生

豫剧《卷席筒》的唱腔在河南乡间的戏台上响起时,台下总会有老戏迷抹着眼泪轻声附和。这出戏的主角张苍娃,正是中原百姓最熟悉不过的戏曲人物。这个背着荆条筐的苦命少年,用他的孝义故事温暖了半个世纪的光阴。

一、草台班走出的苦命少年

1962年的开封城隍庙前,露天戏台支起油布棚子,县剧团正在排演新戏。编剧李树建蹲在后台,听着老艺人讲述洛阳县的真实案件:一个叫张苍娃的流浪少年,为给继母顶罪甘愿流放。说书人沙哑的嗓音里,一个披着破麻袋、背着荆条筐的少年形象逐渐清晰。

三个月后,《卷席筒》首演。当饰演张苍娃的武生翻着空心跟斗出场时,台下乡亲们突然静默——那个在荆条筐里翻找剩饭的动作,活脱脱就是村里常见的流浪儿。有老太太当场掏出怀里的烧饼要往台上扔,被邻座拉住才想起是在看戏。

二、荆条筐里的孝义传奇

戏中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的经典唱段,道出了这个少年最催泪的命运转折。为保全继母性命,他顶下杀兄之罪,背着象征流放的荆条筐踏上发配之路。在洛阳街头讨饭时,偶遇已成状元的同母异父兄长,真相大白时却已病入膏肓。

这个看似俗套的伦理故事,在豫剧艺术家们的演绎中焕发新意。张宝英饰演的苍娃跪地陈情时,额角沾着稻草屑;王善朴的念白带着洛阳方言的婉转尾音。戏台上那具荆条筐,时而作床榻,时而当饭桌,成了最动人的舞台符号。

三、从地方戏到文化符号

1980年代,《卷席筒》改编成电影的消息让整个豫西沸腾。拍摄现场,十里八乡的百姓送来烙饼、鸡蛋,要亲眼看看活苍娃长啥样。当饰演者海连池背着荆条筐走过龙门石窟时,围观人群里突然爆出哭声——那个佝偻的背影,让人想起饥荒年间四处讨饭的亲人。

如今在河南博物院,陈列着1953年的老戏单,泛黄的纸页上卷席筒三个字已显斑驳。但每逢庙会,乡间戏台仍会响起熟悉的梆子声。有老戏迷说,只要听到小苍娃的唱腔,就能想起那个物资匮乏却充满温情的年代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,一个戏名,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