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南戏曲传承:那些藏在老巷深处的戏窝子
苍南戏曲传承:那些藏在老巷深处的戏窝子
在苍南,问起戏曲学校,老人们会放下茶碗,用蒲扇指向巷子深处:喏,拐过那株百年榕树就是。循着胡琴声望去,雕花门楣下挂着的却是凤岙越剧传习所的木质牌匾。这里没有气派的教学楼,只有几位鬓角斑白的艺人,手把手教着穿练功服的孩童甩水袖。
**一、老戏台下的传承密码**
凤岙传习所的前身可追溯到1923年的同福班。如今的主理人陈玉梅是瓯剧非遗传承人,她珍藏的戏本里还有祖父用蝇头小楷记录的工尺谱。每周六清晨,二十几个孩子穿过老巷来学艺,青石板上跳跃的脚步声与早市叫卖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。这里不教乐理知识,而是让学徒在《碧玉簪》的唱段里体会气韵,在《白蛇传》的武戏中掌握身法。
**二、职教课堂里的新戏骨**
苍南职业中专的戏曲选修课上,00后女生林小满正在调试直播设备。她的抖音账号满堂彩已有3万粉丝,最新一条《梁祝·十八相送》的短视频获赞过万。学校与平阳木偶剧团合作开发的数字非遗课程,让学生既能跟着老艺人学提线木偶的指法,又能用三维动画还原《陈十四娘娘》的传说场景。
**三、民间剧团的生存智慧**
金乡镇的春雷乱弹剧团没有固定排练场,但他们的流动戏箱堪称移动的戏曲博物馆。团长郑一鸣展示着祖传的十八罗汉脸谱模具,每幅图案都用古法植物颜料绘制。这个家族剧团独创的庙会经济学,将传统剧目与地方民俗活动深度融合,去年在浙南地区演出了178场。他们甚至开发了戏曲主题民宿,客人可以体验勾脸、穿蟒袍的沉浸式戏剧之旅。
夜幕降临时,龙港新城文化中心的露天戏台亮起灯笼。台上00后票友用方言唱着新编越剧《苍南往事》,台下老人们跟着节拍轻叩竹椅。戏台后方,智能灯光系统正将漫天星斗投射在传统布景上。这座没有围墙的戏曲学校,正在用最古老也最新潮的方式,续写着属于东海之滨的梨园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