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娃改戏:一出老戏救活一个剧种?
苍娃改戏:一出老戏救活一个剧种?
在河南禹州的老戏迷中流传着一句话:三天不吃馍,也要看苍娃的活。这位被乡亲们亲昵唤作苍娃的豫剧名角,本名张海龙,却因四十年前对一出老戏的大胆改编,在戏曲界掀起轩然大波。
**一、老戏骨遇上冷门戏**
1983年的冬天,苍娃在洛阳乡间演出时,偶然发现民间老艺人哼唱着半本残缺的《白玉簪》。这出源自元杂剧的冷门剧目,讲述书生张玉与富家小姐李月娥因一支玉簪结缘,历经家族恩怨终成眷属的故事。传统版本中规中矩的才子佳人戏码,在当时的戏曲改革浪潮中早已无人问津。
但苍娃敏锐捕捉到剧本的独特之处——那支贯穿始终的白玉簪,既是定情信物,又是揭开身世之谜的关键。他在后台捧着发黄的戏本琢磨了三天三夜,突然拍案而起:这簪子能说话!
**二、一支玉簪搅动梨园**
改编后的《新编白玉簪》彻底颠覆传统叙事。苍娃将原本的线性叙事打碎重组,让白玉簪化作戏魂,通过簪子视角串联起两代人的爱恨情仇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簪诉一场,苍娃独创的倒板甩腔唱法,让簪子化作人形与主角对唱,月光下长达七分钟的独角戏,仅凭水袖翻飞便勾勒出簪中精魂。
老戏迷们起初在台下窃窃私语:这是豫剧还是魔幻戏?但当苍娃饰演的簪魂以反二黄唱出三生石上旧精魂,赏月吟风莫要论时,戏园子里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。有老票友回忆说:那唱腔像根银针,直往人心里钻。
**三、争议声中见真章**
这部离经叛道的新戏引发轩然大波。保守派痛心疾首:老祖宗的东西都改没了!革新派却视若珍宝,中国戏曲研究院专家王守泰在观摩后感叹:他把元杂剧的魂装进了豫剧的壳。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1985年全国戏曲汇演,评委组为是否授予创新大奖争论到深夜,最终破例增设特别艺术贡献奖。
如今走进禹州豫剧团的练功房,仍能看到年轻演员们对着镜子苦练簪魂步。这种融合了京剧圆场步与豫剧垫步的创新身法,正是苍娃当年为白玉簪角色量身打造。而戏台两侧褪色的对联,似乎仍在诉说着那段传奇——上联书守正,下联写出奇,横批戏比天大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