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娃的戏曲合集:藏在乡音里的民间艺术密码

苍娃的戏曲合集:藏在乡音里的民间艺术密码

豫西伏牛山区的沟壑深处,每当农闲时节,总有三弦声穿透薄雾。这声音带着泥土的腥甜,裹着玉米秸秆的清香,把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引向村头的麦场。人群中央,那个能把三弦弹得百转千回,把戏文唱得活色生香的人,就是被乡亲们称为戏篓子的苍娃。

一、山沟里的戏篓子

苍娃本名王苍生,打小在栾川县陶湾镇的戏班子里摸爬滚打。那时的戏班子走乡串镇,演的都是《卷席筒》《陈三两爬堂》这样的民间戏文。十五岁那年,班主发现这后生有副天生的好嗓子,高腔能穿云裂石,低吟能绕梁三日,更难得的是能把戏本里的悲欢离合嚼碎了咽进心里。

八十年代戏曲式微,县剧团解散那日,老团长把一箱泛黄的戏本塞给苍娃。油墨斑驳的封面上,《老征东》《打金枝》的戏名依稀可辨,纸页间还夹着前辈艺人用指甲掐出的唱腔记号。这箱戏本成了苍娃的命根子,他白天种地,晚上就着煤油灯抄录誊写,硬是把七十二出老戏刻进了骨髓。

二、活态传承的民间瑰宝

苍娃的戏曲合集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标本。正月十五唱社戏,他能把《穆桂英挂帅》里的刀马旦演得英气逼人;八月十五对山歌,他又能化作《小二姐做梦》里怀春的少女。最绝的是那出《李豁子离婚》,苍娃一人分饰三角,忽而是磕巴的县官,忽而是泼辣的村妇,转身又成了佝偻着背的讼师,看得人拍腿叫绝。

这些戏本里藏着中原文化的基因图谱。《王华买爹》讲孝道,《寇准背靴》说忠义,《风雪配》唱爱情,看似家长里短的戏文,实则是用最鲜活的方言构建的伦理体系。苍娃的唱腔里保留着中州韵的尖团音,那些俺恁中不中的乡音土语,恰似打开河洛文化的密钥。

三、麦场上的文化坚守

2016年冬,省城来的专家带着摄像机找到苍娃。他们惊叹这个老农肚里竟装着三百多出濒临失传的剧目,更惊讶这些戏文与宋元杂剧的血脉勾连。可当文化馆要给他申报非遗传承人时,苍娃摆摆手:俺就是个种地的,就会吼两嗓子,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。

如今七十三岁的苍娃,依然在农闲时拉起他的草台班子。没有华丽的戏服,几块红绿布往身上一披就是行头;没有专业的乐队,三弦、板胡、枣木梆子照样能敲出千军万马。但当他开腔唱起《桃花庵》时,你会看见白发老妪抹眼泪,光屁股娃娃忘了舔冰糖,连过路的山风都驻足聆听。

在这个短视频横行的时代,苍娃的戏曲合集像一坛深埋地下的陈酿。它没有精致的包装,却封存着最纯粹的中原韵味。当城里的剧场在上演改良版的新编历史剧时,伏牛山深处的麦场上,依然回响着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。这或许就是民间艺术最动人的模样——生于尘土,长于乡野,在代代传唱中活成永恒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