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娃:中原大地的戏魂,豫西调里的活化石
苍娃:中原大地的戏魂,豫西调里的活化石
苍娃哥,你再唱一段《打金枝》吧!
在豫西某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,几位白发老人围坐在石磨旁。被称作苍娃的老人眯起眼睛,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叩着节拍,一声略带沙哑却中气十足的金枝女坐深宫珠泪汪汪破空而出。院墙外的梧桐树上,几只麻雀扑棱着翅膀惊起,却又不愿飞远,歪着脑袋听这穿越时空的梆子声。
一、泥土里长出来的戏骨
苍娃本名王振海,1938年出生在河南汝州蟒川镇。这个被伏牛山余脉环抱的村落,至今保留着最原始的豫西调唱法。村民们说,苍娃的戏是土腥味里泡出来的,这话不假。八岁那年,他跟着草台班子走村串巷,寒冬腊月里赤脚踩在结冰的戏台上,呵出的白气混着梆子声在月光下起舞。
豫西调的唱腔讲究三真——真声、真味、真情。苍娃的师父是当地名角铁嗓子李,教戏时总要把徒弟带到麦田里:你对着麦浪唱,要是麦穗不点头,这戏就算白唱!六十年代饥荒年月,苍娃饿着肚子在公社仓库顶上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端着野菜汤来听戏,说这戏能当饭吃。
二、戏箱里的光阴故事
在苍娃家斑驳的枣木箱里,藏着半世纪来的戏曲记忆。褪色的戏折上密密麻麻记着108本大戏,从《桃花庵》到《清风亭》,每折戏的空白处都粘着不同年代的粮票、火柴票。最珍贵的当属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蟒袍,1957年他在洛阳老城戏院唱《寇准背靴》时穿的,袖口处还留着当年戏迷扔上台的核桃碎壳。
老艺人有本泛黄的戏簿,记录着豫西调的七十二种哭腔。有次在鲁山唱《大祭桩》,苍娃用滚白演绎黄桂英哭夫,台下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突然放声痛哭——三十年前她正是在这出戏的戏台下,把襁褓中的女儿送给了逃荒的人家。
三、活着的戏曲博物馆
如今86岁的苍娃,成了移动的非遗传承基地。他的农家小院每到周末就热闹非凡,省艺校的学生、地方剧团的演员挤满院子。老人教戏不按谱子,而是拍着腿肚子教肉味:这句‘陈驸马你休要性情急’,得用后槽牙咬着唱,就像嚼着刚出锅的烙馍。
2019年冬天,河南电视台要来录制传统唱段。开拍前夜突降大雪,摄制组担心老人身体想改期。谁知天没亮,苍娃就踩着半尺深的积雪走了五里路,眉毛上结着冰碴子却笑呵呵:戏比天大,下刀子也得来。那天他唱的《南阳关》片段,后来被中国戏曲学院收为教材范本。
在这个4G信号覆盖每个角落的时代,苍娃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传承方式——口传心授。他说:戏在肚子里暖着才不会凉。每当夜幕降临,汝河岸边的村落里又会响起苍凉的梆子声,那是年轻人在手机直播里跟苍娃学戏。古老的豫西调顺着网线流淌,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下新的根须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