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寻戏记:藏在街巷里的梨园春秋

沧州寻戏记:藏在街巷里的梨园春秋

在沧州,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。这座千年古城将传统曲艺浸润在百姓生活的肌理中,你总能在某个拐角处与悠扬的戏腔撞个满怀。

**一、老城根的戏迷根据地**

清风楼西侧的老文化宫戏苑,每个周末都聚着票友。去年深秋,我在这里见过一位银发老人唱《大登殿》,青布衫、千层底,唱到孤王我坐江山非容易时,台下嗑瓜子的、纳鞋底的手都停了。剧场管理员老张说,这里最年轻的票友都年过花甲,但每逢雨雪天,照样坐得满满当当。

**二、茶馆里的活态传承**

运河边的清音茶社藏着沧州最地道的戏曲生态。推开雕花木门,茶香混着檀板声扑面而来。每周三、五下午,这里准会上演折子戏专场。前日偶遇《武家坡》选段,青衣踩着鼓点甩出水袖,茶客们打着拍子哼唱,跑堂伙计提着铜壶穿梭其间,恍若穿越百年时光。

**三、校园里的青春腔调**

沧县中学的戏曲社团总能让老艺人们眼前一亮。去年市戏曲展演上,十五岁的李萌反串老生唱《空城计》,把司马懿的多疑演绎得入木三分。指导老师王秀兰说,孩子们每周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身段,把抖音神曲改写成西皮流水,让古调有了新声。

**四、乡野间的流动戏班**

黄骅渔港的戏台最是热闹。每年开海时节,渔民们总会凑钱请来戏班。去年九月在冯家堡,见过流动戏班的行头箱足有半人高,演员们在渔船甲板上勾脸扮戏。海风裹着梆子声飘向远方,老船工眯着眼说:这咸腥味儿里掺着戏味,才是咱沧州人的日子。

夜幕降临,新华桥头的路灯下,总有三五戏迷支起胡琴。弦声起处,过往行人驻足,外卖小哥停车,连流浪猫都蹲在墙头倾听。这样的场景,或许就是沧州戏曲生生不息的密码——它不在殿堂里端着架子,而是化作市井烟火,在寻常日子里活色生香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