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学戏去哪儿?这些宝藏地儿藏着梨园真功夫!

沧州学戏去哪儿?这些宝藏地儿藏着梨园真功夫!

在沧州这座千年古城里,听戏是刻在老百姓骨子里的爱好。清晨公园里吊嗓子的咿呀声,傍晚胡同口票友们自发的锣鼓点,处处浸染着戏曲的韵味。想真正拜师学艺?这些地界儿可得记牢了。

**一、沧州艺校:科班传承的戏窝子**

沧州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科可是块金字招牌,这里的学生清早五点雷打不动地练毯子功。去年刚退休的张凤霞老师,教河北梆子青衣那是一绝,她带出来的学生有七八个都进了省剧团。现在每周三下午的公开课,总能看到头发花白的老票友带着小马扎来蹭课。

**二、清风楼戏曲传习所:老艺人的活宝库**

藏在南湖公园深处的清风楼,推门就是另一个世界。72岁的刘金斗师傅正手把手教孩子们耍花枪,他年轻时可是跟着李少春跑过龙套的。手腕要活,眼神得追着枪头走,刘师傅的沧县口音里带着戏韵。这里学戏不讲究拜师礼,每月第三个周日还有票友擂台赛,擂主能得刘师傅亲传的绝活儿。

**三、社区里的草台班子**

运河区的几个老社区藏着真高人。新华社区活动中心每周二四晚准时亮起红灯笼,退休的琴师张伯带着一帮老街坊排新戏。上个月他们自编的抗疫小调《运河岸边柳青青》,愣是火到了抖音上。在这儿学戏,先得给老票友们沏三个月的大碗茶,这是规矩。

**四、乡村戏班的流动课堂**

青县盘古镇的周家班这几年可出了名,农闲时他们开着改装的三轮车走村串乡教戏。班主周铁山有句口头禅:咱庄稼把式教戏,讲究个土腥味儿。去年他们自创的武术+梆子把省里的非遗展演评委都震住了。想学真本事?得跟着他们凌晨四点去麦地吊嗓子。

在沧州学戏,讲究的是戏比天大的较真劲儿。京剧名家裴艳玲回老家收徒时说过:沧州人学戏,骨子里带着镖局的狠劲。这话不假,你去南川楼的茶楼看看,那些能把《钟馗嫁妹》唱出金石声的,保不齐就是哪个五金店老板或者早点摊主。在这座尚武之城,戏曲早就化进了市井烟火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