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台藏乾坤南腔北调皆有韵
沧州戏台藏乾坤南腔北调皆有韵
沧州人爱戏,戏台上锣鼓一响,台下必是座无虚席。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闻名遐迩的武术之乡,更滋养着十余个独具韵味的戏曲剧种。它们或如沧酒般醇厚绵长,或如铁狮子般刚劲有力,在运河两岸的村落城郭间流转百年。
一、运河帆影里的戏韵传承
乾隆年间的南运河千帆竞发,漕运码头上梆子声穿透晨雾。河北梆子顺着运河水脉扎根沧州,在盐山、南皮等地开枝散叶。老艺人常说梆子腔里有刀光,沧州梆子的武戏堪称一绝,《长坂坡》里赵云的白靠翻飞,一招一式都透着武术之乡的功底。青县曹寺村的百年戏楼梁柱上,至今可见光绪年间戏班留下的脸谱彩绘。
评剧在沧州别有一番风味。泊头老戏迷最难忘五十年代的月明珠班,旦角踩着运河纤夫的号子节奏,将《杨三姐告状》唱得九曲回肠。黄骅渔港的评剧艺人甚至能把海鲜的叫卖声揉进唱腔,咸湿的海风里飘着戏韵,别具风情。
二、乡野沃土绽奇葩
任丘田野间飘荡的哈哈腔,堪称戏曲活化石。这个源自明代弦索调的稀有剧种,至今保留着一唱众和的原始形态。农民劳作时的夯歌、车水时的号子,都化作戏台上的村言俚语。2018年非遗展演中,八十岁的传承人李凤鸣一段《小过年》,让观众仿佛看见冀中平原的炊烟袅袅。
南皮落子的竹板声里藏着沧州人的幽默基因。这个起源于乞丐艺术的剧种,在民国初年经艺人王殿卿改良,把武术招式化入身段。《王二姐思夫》中旦角耍手绢的绝活,能旋出九重花样;丑角插科打诨的俚语,逗得全场前仰后合。如今在吴桥杂技大世界,落子表演仍是保留节目。
三、老戏新唱续芳华
肃宁武垣城的皮影戏馆里,90后传承人张伟正尝试用3D投影技术演绎《白蛇传》。古老的驴皮影人在全息幕布上腾云驾雾,年轻观众举着手机录像发抖音。在沧县旧州镇,梆子剧团把高铁建设的故事编成现代戏,工地上的钢筋水泥成了舞台背景。
东光铁佛寺前的戏台每周都有戏曲快闪,票友们自发组织的清唱会吸引游人驻足。更令人欣喜的是沧州艺校开设的地方戏专班,十五岁的李晓雯凭一段《杜十娘》斩获小梅花奖,证明古老艺术正在青春血脉中延续。
当暮色笼罩运河,清风楼戏苑又传来熟悉的西皮二黄。沧州的戏曲地图上,每个剧种都是一颗明珠,连缀成跨越时空的文化珠链。在这里,每声唱腔都沉淀着历史的回响,每个身段都勾勒着土地的轮廓。这些生生不息的乡音,恰似运河水永远流淌在沧州人的血脉之中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