锣鼓声里听乡音——沧州戏曲班社的江湖名号
锣鼓声里听乡音——沧州戏曲班社的江湖名号
沧州城东的老戏台前,总能听见戏迷们念叨些有意思的班社名号。这些流传百年的戏班子称呼,藏着梨园行当的江湖规矩,更凝结着河北梆子、哈哈腔这些本土剧种的独特气质。今天咱们就翻开这卷泛黄的戏折子,细数沧州戏曲班社那些响当当的名号。
一、梆子声里闯江湖
梆子一响,黄金万两,这句老话说的就是河北梆子的火爆场面。沧州梆子班社起名讲究个亮堂,既要叫得响又要带点文气。光绪年间,青县出了个永盛合班,靠着武戏里的真刀真枪在京津闯出名堂。班主李桂春在戏箱上漆了永盛合三个金字,每到一地开箱必放三声铁铳,硬是在京城八大戏班里拼出一席之地。
到了民国,义顺和班的班主赵连祥更有意思。他专收孤儿学戏,班名取义字当先,顺天应人之意。戏班每到一处,先给当地孤老演三天义务戏,这仁义名声传开后,连直隶督军都请他们去唱堂会。现在沧县梆子团的老艺人说起这段,还管这叫戏班子的活招牌。
二、哈哈腔里的烟火气
比起梆子班的气派,沧州东南乡的哈哈腔班社名号就透着泥土香。南皮县的三合班最是出名,取的是天地人三才合和的讲究。班子里管弦乐手都是种地的好把式,农忙时下地,农闲时唱戏。他们的戏箱上总贴着三合班,吃百家饭的红纸,走到哪个村就在祠堂里支摊唱戏。
盐山县的同乐会更显亲民,这名字听着就像街坊聚会。他们专演家长里短的文戏,戏台边支着油锅炸麻花,戏唱到热闹处观众直接往台上扔麻花叫好。现在盐山文化馆还存着块光绪年间的木匾,上面同乐会三个字都被油渍浸得发亮。
三、木板大鼓的江湖规矩
说沧州戏曲,绕不开木板大鼓这门站着唱的绝活。河间府的清音班最讲规矩,班名取自清音雅韵,鼓师必须穿长衫戴礼帽。他们的鼓架子雕着云纹,鼓槌要选泰山雷音寺的老竹子。班主立过规矩:唱《隋唐演义》必先拜秦琼像,唱《杨家将》得给鼓面洒三滴酒。
黄骅的海堡书会则带着渔家气,班名里的海堡是当地渔村旧称。这些艺人白天补网,夜里在船头说书。他们的鼓点里能听出潮水声,说《海公案》时用贝壳当惊堂木,在渤海湾边的渔村最受欢迎。现在非遗传承人王金明还保持着这个传统,每次演出前都要往鼓面上撒把海盐。
如今的沧州剧院里,虽然霓虹灯牌取代了老戏班的布幌子,但细听那些民间剧团的名号——运河梆子传习社、燕赵鼓韵社,依旧延续着梨园行当的血脉。这些名字就像刻在青石上的戏文,记录着运河两岸的悲欢离合,也见证着草台班子的江湖传奇。当大幕拉开,铜锣敲响,那些尘封的班社名号又在戏词里活了过来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