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韵飞扬处青春正芳华——校园操场变身河南戏曲新舞台
豫韵飞扬处青春正芳华——校园操场变身河南戏曲新舞台
清晨六点的郑州七中操场,晨雾还未散去,一群身着运动校服的学生手持折扇,踩着碎步绕场而舞。他们口中哼唱的并非流行旋律,而是豫剧经典《朝阳沟》里银环的唱段。这样的场景正成为河南省多所校园的独特风景——当00后少年遇上百年豫剧,传统戏曲在绿茵场上迸发出青春活力。
一、晨光里的戏腔
在安阳实验中学的环形跑道上,高二学生王雨桐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校。她把书包放在足球门边,从兜里掏出手机点开一段伴奏,开始练习豫剧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。这个习惯始于半年前学校开设的课间一刻钟戏曲活动,如今已有三十多名学生自发加入她的晨练队伍。
刚开始觉得豫剧都是爷爷奶奶听的,现在发现甩水袖比跳街舞还帅。王雨桐边说边展示手机里收藏的豫剧名家视频。在她的影响下,班级元旦晚会出现了三个豫剧节目,同学们用戏曲身段改编的课间操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上万点赞。
这种现象并非偶然。河南省教育厅2023年开展的戏曲进校园工程,已在87所学校建成戏曲社团。郑州市戏曲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国观察到:学生们自发将戏曲元素融入课间活动,把程式化动作改编成健身操,这种创新超出我们的预期。
二、老戏骨遇上新观众
在洛阳伊川县凤山小学的戏曲工作坊,64岁的豫剧演员陈保国正在指导学生练习眼法。孩子们瞪圆眼睛学定睛,却总忍不住笑场。现在的孩子眼睛亮,学旦角的眼波流转特别有灵气。陈保国说着示范了一个嗔怒的眼神,惹得学生们拍手叫好。
这些00后戏迷让老艺人们既惊喜又感慨。在漯河高中戏曲社团的汇报演出中,学生们将豫剧《花木兰》选段与B-BOX结合,用篮球击地声替代传统鼓点。台下的老戏迷张桂芳抹着眼泪说:我唱了一辈子豫剧,没想到年轻人能玩出这样的新花样。
这种代际碰撞正在改变戏曲传承模式。开封豫剧院院长赵红霞透露,他们专门开发了戏曲手帐本,学生可以DIY戏词贴纸、绘制脸谱卡通,这种时尚化传播使青少年受众增加了40%。
三、短视频里的文化接力
注意手腕力度,转身时扇面要像蝴蝶翅膀!在信阳师范学院的抖音直播间,大三学生刘悦正在演示豫剧折扇技法。她的账号豫见00后运营半年积累12万粉丝,每条视频下方都有网友留言求教戏曲动作。
这种新媒体传播正在打破地域限制。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社团发起操场唱大戏挑战,吸引新疆、广东等地学生参与。他们用方言翻唱豫剧经典,有人加入电子音乐元素,还有的用无人机拍摄全景式戏曲操表演。
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数据显示,2023年校园戏曲类短视频播放量突破3亿次。在许昌实验小学,五年级学生组成的小梨园社团,用豫剧唱腔改编语文课文,这些充满童趣的视频让《将进酒》《木兰辞》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。
当早读铃声响起,操场上的戏腔渐渐隐入晨读声里。那些翻飞的折扇、流转的眼波、创新的唱段,正悄然织就传统文化的新经纬。这代年轻人用他们熟悉的方式,让百年豫剧在塑胶跑道上生根发芽,在短视频里开枝散叶。或许这就是最好的传承——不是供奉在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青春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