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大娘唱的不是歌,是半部民间戏曲史
曹大娘唱的不是歌,是半部民间戏曲史
大妹子,曹大娘今儿在村口唱戏不?天刚擦亮,李老汉就攥着旱烟袋往村东头赶。这样的对话,在鲁西南的田间地头已经持续了三十多个春秋。曹大娘口中的戏,远不止几段唱腔那么简单。
**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台子**
1980年代,曹大娘还是十里八乡闻名的铁嗓子。农忙时背着药桶给棉花打药,药雾还没散尽,她亮堂的《穆桂英挂帅》已经响彻整个棉田。村民说她的唱腔里带着露水味儿——天不亮就下地,嗓子眼沾着晨雾就开始吊嗓。
田间地头就是她的舞台:锄头往地头一戳,褪色的蓝布头巾往腰里一别,踩着垄沟就能唱整本的《花木兰》。老戏迷们发现,她总能把豫剧的十三咳融进山东梆子的拖腔,让《朝阳沟》里的银环带着鲁西南的土腥气。
**二、针线筐里的戏本子**
曹大娘家的针线筐是个百宝箱。褪色的红绸布里包着的不是顶针线团,而是手抄的戏本子。泛黄的烟盒纸上记着《王宝钏》的唱词,化肥袋背面誊着《抬花轿》的锣鼓经。最金贵的是那本用缝纫机油浸过的《白蛇传》,据说能防虫蛀。
这些戏本子来路各异:赶集时用两斤香油换的,庙会上帮人接生得的谢礼,还有从县剧团退休琴师那儿抄来的。她常说:戏文就像地里的庄稼,东家借个种,西家匀棵苗,才能长出好收成。
**三、老戏迷的活字典**
2010年麦收时节,省里来的非遗专家举着录音笔找上门。曹大娘张口就唱了段《老征东》,把在场的老少爷们惊着了——这出冷门戏连县剧团都二十多年没演过了。原来这是她年轻时用三斗高粱跟逃荒艺人换的私房戏。
更绝的是她那手串戏的绝活。去年重阳节庙会,她愣是把《打金枝》和《铡美案》揉成了新戏《金殿断案》,让公主和秦香莲在金銮殿上对质。老支书听得直拍大腿:这哪是唱戏,这是给老戏骨头上接新枝啊!
**四、传不走的戏魂**
如今七十三岁的曹大娘,早就不登台了。但每到农闲时节的傍晚,她家小院总会准时响起梆子声。城里来的大学生架着摄像机,隔壁村的小媳妇抱着孩子,还有当年给她伴过戏的老琴师。水泥地上画个圈就是戏台,马扎子摆开就是观众席。
有人问:大娘,您这些戏到底叫啥名?她撩起围裙擦擦手:庄稼人唱戏不讲究名头,地头唱的算农谚,锅台边哼的是家训,真要论起来,这满村的鸡叫狗吠都能入戏文。暮色里,一段《墙头记》的散板飘过麦秸垛,惊起几只晚归的麻雀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