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刚:在戏台光影里活出百种人生的戏曲匠人
曹刚:在戏台光影里活出百种人生的戏曲匠人
舞台上的追光暗了又亮,曹刚卸下《四进士》中宋士杰的髯口,换上周仁的素色褶子,转身又成了《周仁献嫂》里那个在忠义两难中煎熬的悲情书生。这个在北方戏曲界响当当的名字,早已化作梨园行当里的传奇符号。
一、初踏氍毹的淬炼之路
曹刚的戏台生涯始于冀中平原的草台班子。十二岁那年,他跟着流动戏班走村串巷,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第一次勾上武生的脸谱。清晨五点吊嗓的寒霜,午夜卸妆的煤油灯光,锻造出他独特的嗓音——既有老生穿透云霄的苍劲,又带着武生虎啸龙吟的力度。
《挑滑车》的高宠成了他的成名作。当他在三张桌高的朝天蹬亮相时,靠旗纹丝不动,眼神如电,把马踏金营十二座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。这段戏后来被老戏迷称为曹家高宠,至今仍是戏校教学的范本。
二、千面名伶的戏单密码
翻开曹刚的演出档案,就像打开一部活的戏曲百科全书。《赵氏孤儿》里程婴的法场换子唱段,他用气若游丝的云遮月唱法,把隐忍十六年的苦楚化作绕梁三日的悲音。转到《野猪林》的林冲,一句大雪飘的导板,唱腔里裹挟着北风呼啸的凛冽。
2008年复排《群英会》时,他同时挑战鲁肃的忠厚与黄盖的刚烈。上午排练场里还是文质彬彬的东吴谋士,下午就化身赤膊受刑的忠勇老将。这种一日双角的绝活,让同行叹服曹老板肚子里装着整个三国人物谱。
三、氍毹之外的传承匠心
在戏曲式微的年代,曹刚把自家四合院改造成传习社。每周二四六的清晨,总能听见院里传出咿——啊——的喊嗓声。他独创的阶梯练声法,让学员从地下室开始发声,逐层往上走,训练气息的绵长稳定。
2019年排演新编历史剧《于谦》时,他带着年轻演员在故宫城墙下站了三天三夜。你们要感受砖缝里渗出的历史寒气,这句话后来成了剧团里的名言。当舞台上的要留清白在人间唱响时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于少保,更是一个戏曲守夜人的精神图腾。
戏台上的更鼓又响了。六旬的曹刚正在勾画钟馗的脸谱,油彩勾勒出夸张的线条,镜中人的眼神却愈发清明。他说每个脸谱都是与先辈对话的密码,那些在幕帘后流转的光阴,终将在檀板声里找到归处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