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河戏:藏在街头巷尾的百年活化石

曹河戏:藏在街头巷尾的百年活化石

在皖北平原的褶皱里,曹河镇是个地图上难寻的小点。当外乡人问起这里的特产,老人们总会慢悠悠掏出旱烟袋:要说特别,还得数咱们的草台戏。这不是谦虚,曹河戏班确实没进过省城的剧院,他们的舞台永远在村口老槐树下,在晒谷场青石板上,在谁家红白喜事的八仙桌前。

一、百年老调里的烟火气

光绪年间的老账本里,还夹着张发黄的戏单。泛黄的宣纸上,曹家班三个字被虫蛀得斑驳,却还能辨认出《借东风》《李三娘推磨》这些戏名。镇文化站的刘干事说,这些剧目在别处早失传了,曹河人硬是靠口传心授传了六代人。

逢年过节的夜晚最热闹。草台班子在打麦场支起两盏汽灯,二胡声一起,十里八乡的乡亲就扛着条凳往这赶。80岁的王凤英还记得,她做姑娘时看《王婆骂鸡》,台上演员学公鸡打鸣,学得围观的老母鸡都跟着喔喔叫,人群笑倒一片。

二、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

曹河戏的戏箱是个包浆油亮的樟木箱,打开来别有洞天:褪色的蟒袍用麻绳扎着,头冠上的绒球早秃了半边,倒是那对铜镲擦得锃亮。班主张守业说,他们去年给李村首富唱寿戏,临时要加段吉祥话,琴师老周现编的调子比老本子还顺溜。

这种即兴创作的本事,是曹河戏的绝活。去年县剧团来采风,专业演员对着没有曲谱的唱段直挠头。镇中学音乐老师试过记谱,发现同样的《孟姜女哭长城》,每个戏班唱的转调都不一样,就像指纹似的独一无二。

三、活在皱纹里的传承

73岁的陈金锁是最后一个会唱全本《阴阳河》的老艺人。他教徒弟不用谱子,就着老旱烟的烟雾比划身段。有次市里非遗办要来录像,老人特意翻出压箱底的青布长衫,却发现袖口的补丁比衣服原本的布料还多。

年轻人总觉得这些咿咿呀呀的老调过时,直到去年短视频平台上,一段《小寡妇上坟》的片段意外走红。画面里,旦角水袖甩开时带起的尘土在夕阳里飞舞,竟有二十多万点赞。现在每逢周末,总有城里来的年轻人蹲在戏台边,举着手机等那一声苍凉的叫板。

夜幕降临,曹河镇西头的土地庙前又支起了戏台。汽灯把演员的影子投在斑驳的砖墙上,忽大忽小像皮影戏。台下嗑瓜子的大娘、玩手机的青年、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娃娃,都在这光影交错中成了戏里戏外的一部分。或许这就是曹河戏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从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永远带着泥土味活在市井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