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桂英:豫剧舞台上的活王婆,用生命演绎乡音乡情
曹桂英:豫剧舞台上的活王婆,用生命演绎乡音乡情
在豫东平原的村头场院,只要三弦一响,梆子一敲,那个眼波流转、身段利落的王婆准能引来满场喝彩。戏迷们都知道,这是曹桂英又开腔了。这位土生土长的河南老艺人,用半个世纪的坚守,把豫剧的烟火气唱进了千家万户。
一、麦田里走出的戏曲精灵
1968年的商丘睢县,12岁的曹桂英跟着草台班子在麦收后的打谷场上唱戏。没有戏服就扯块红布当头巾,没有油彩就用锅底灰画眉毛。她仰着脖子唱《王婆骂鸡》,把看场的老汉逗得烟袋锅子直打颤,往她兜里塞了三个热乎乎的煮鸡蛋。这份朴素的认可,成了她最初的戏饭。
八十年代剧团改制,同辈演员纷纷转行。曹桂英却背起行囊,骑着二八大杠走村串巷。她记得大杨庄有个瘫痪的老太太,临终前就想听段《小二姐做梦》。那天暴雨如注,曹桂英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二十里泥路,进门时浑身湿透,开口却唱得满屋生春。
二、传统戏骨的现代突围
面对豫剧观众断层危机,曹桂英在传统戏里添新料。《王婆改嫁》中,她把手机铃声编进唱词,用抖音热梗改编数来宝。年轻人笑称她是戏曲界的段子手,她却认真地说:老树发新芽,得接上地气儿。
在郑州大石桥茶馆,曹桂英开创说戏新形式。她边唱《抬花轿》边拆解水袖技法,教观众怎么用眼神传情。有次说到动情处,她突然掏出手机直播:老铁们双击666,看我这手绢花转得可带劲?直播间瞬间涌进三万人。
三、民间艺术的守夜人
六十五岁的曹桂英收了十二个徒弟,最小的才九岁。在周口项城的传习所,她手把手教孩子走圆场:脚下要像滚元宵,肩膀得似风摆柳。有个孩子总唱不准调,她也不恼:中,你这叫创新流派,咱豫剧版Rap。
去年重阳节,曹桂英发起银发剧场。三十多位老艺人聚在开封清明上河园,连演七天传统折子戏。最后一天飘起小雪,观众却越聚越多。当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唱腔穿透纷纷扬扬的雪花,很多老人悄悄抹起了眼泪。
如今在郑州地铁里,偶尔能听见年轻人手机外放豫剧选段。问起缘由,他们会笑着说:曹老师唱的,得劲儿!这简简单单的得劲儿,藏着中原大地的文化密码。从田间地头到网络云端,曹桂英用一副铁嗓证明:只要根还扎在黄土地里,民间艺术就永远年轻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