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公子曹俊麟:当代戏曲舞台的守正创新者
梨园公子曹俊麟:当代戏曲舞台的守正创新者
在杭州大剧院的后台,曹俊麟正对镜勾勒着凤眼,金线刺绣的蟒袍在镜中泛着微光。这位被戏迷亲切称为曹公子的梨园名角,正在为今晚的《牡丹亭》做准备。镜中倒映的不仅是妆容精致的柳梦梅,更折射着一位青年戏曲演员二十年如一日的艺术坚守。
一、传统戏骨的童子功
曹俊麟的戏曲启蒙始自六岁。在绍兴安昌古镇的老戏台下,他第一次见到武生凌空翻出七张八仙桌,那一刻,年幼的他仿佛看见真神下凡。父亲见他痴迷,便将他送进浙江昆剧团学员班,自此开启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的学艺生涯。
晨功从五更开始:先吊嗓《长生殿》的天淡云闲,再练《夜奔》的身段。师傅要求踢腿必过肩,水袖要甩出白虹贯日的气势。十二岁那年,他在练《钟馗嫁妹》的矮子功时摔断尾椎,却仍咬牙完成当天的五十个旋子。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,为他日后在《白蛇传·断桥》中那段行云流水的水袖功打下根基。
二、新编戏中的破与立
2016年上海白玉兰戏剧奖颁奖礼上,曹俊麟凭新编昆曲《浮生六记》斩获主角奖。剧中他饰演的沈复,既保留巾生儒雅,又融入现代话剧的肢体语言。在忆芸娘唱段中,他将传统【山坡羊】曲牌与电子音乐结合,空灵的合成器音效衬得晓风干,泪痕残愈发凄婉。
这种创新并非凭空而来。为准备《赵氏孤儿》程婴一角,他三赴山西寻访梆子老艺人,将晋剧的髯口功化入京剧表演。在舍子关键唱段,他设计的十八种甩髯动作,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外化为极具张力的舞台语言。
三、戏外人生的文化担当
除却舞台,曹俊麟更致力于戏曲传播。他在抖音开设曹公子说戏账号,用通俗语言解析《西厢记》的曲牌格律,示范《玉簪记》的扇子功。某期讲解《游园惊梦》的视频中,他边唱【皂罗袍】边演示卧鱼身段,获赞百万。有网友留言:原来姹紫嫣红可以这样美!
疫情期间,他发起云上氍毹计划,联合十省剧种演员线上义演。黄梅戏《天仙配》接续川剧《红梅记》,不同剧种在虚拟舞台交相辉映。这场持续六小时的直播,让九万人同时领略到传统戏曲的当代魅力。
在最近的国家大剧院演出中,曹俊麟谢幕时特意换上现代装束,向年轻观众深鞠一躬。这个细节恰似他的艺术追求:既要做传统的守夜人,更要当创新的点灯者。当《牡丹亭》的笛声再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恋,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青春绽放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