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探秘:曹公子唱的是哪出戏?

梨园探秘:曹公子唱的是哪出戏?

清晨的戏园子里飘着茉莉香片的气味,一位青衣水袖的角儿在后台吊嗓,突然有人喊了句曹公子来了,整个后台的嘈杂声顿时小了下去。这位被称作曹公子的名伶,总能让梨园行的老少爷们竖起耳朵——他唱的戏,总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。

一、曹公子的身世之谜

关于这位曹公子的来历,老戏迷们众说纷纭。有人说他是前清某位贝勒爷的私生子,打小在王府戏班子里耳濡目染;也有人说他本是江南富商之子,家道中落后才下海唱戏。戏班管事的张大爷却神秘兮兮地说,二十年前在天津卫码头,亲眼见过曹公子扮作渔家女唱《游龙戏凤》,那身段活脱脱就是前朝名伶小杨月楼再世。

翻开泛黄的戏单,光绪三十年的《申报》广告栏里赫然印着曹氏双庆班的名号。班主曹凤岐擅演《四郎探母》,其子曹小凤八岁登台便得了个小杨月楼的雅号。时人笔记记载,每逢曹家班登台,戏园子外拉洋车的能排到街口,园内瓜子壳能没到脚脖子。

二、失传的曹家腔

老票友李三爷眯着眼回忆:那年曹公子在吉祥戏院唱《玉堂春》,'苏三离了洪洞县'这一句,他愣是转了七个弯。最后一个音儿悬在半空,像根银丝线吊着人心肝儿,全场静得能听见茶碗盖碰杯沿的声儿。这般唱法,正是曹家独门的九转回肠腔。

据民国初年《梨园纪事》记载,这种唱腔讲究气沉丹田,声走泥丸,每个拖腔都要暗含九种情绪变化。曹家班鼎盛时期,京津两地十八家戏班争相效仿,却总学不来那股子缠绵悱恻的劲头。可惜随着时局动荡,这套唱法竟成了绝响。

三、戏台上的生死场

1923年腊月,曹公子在天津大舞台演《碰碑》。演到杨继业碰碑自尽那场,他忽然改了戏词:这碑不是石来不是铁,原是那万千黎民泪化成!台下坐着的军阀头子当场摔了茶碗,第二天戏班子就被赶出了天津卫。有人说那晚曹公子在后台吐了血,戏服里裹着件带补丁的旧棉袄。

如今再寻曹公子的踪迹,只能从老艺人的只言片语里拼凑。有人说他后来去了关外,在哈尔滨的戏园子里教徒弟;也有人说抗战时期,有人在延安的窑洞前见过他教战士们唱《打渔杀家》。那些真假难辨的传说,倒比他当年唱的戏还要精彩三分。

戏园子里的铜茶壶依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台上一出《霸王别姬》正唱到紧要处。忽然有个票友指着台上虞姬的剑穗子惊呼:瞧这转身的架势,莫不是得了曹公子的真传?众人凝神细看时,那剑穗子早化作一道流光,没入了戏台深处的阴影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