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高邦独奏里的河南戏:弦索声中的千年回响

曹高邦独奏里的河南戏:弦索声中的千年回响

豫东平原的黄昏,曹高邦总爱抱着那把油光发亮的坠胡坐在村口老槐树下。琴筒上的蟒皮泛着岁月浸润的微光,马尾弓擦过钢弦,一声悠长的过门惊起了归巢的麻雀。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,用六十载光阴把河南戏的魂融进了二十四根琴弦。

一、弦动中原:坠胡里的千年回响

在河南戏曲的乐池里,坠胡是当仁不让的主角。这种形似二胡却多出两根弦的乐器,能模拟人声的婉转,亦能奏出千军万马的磅礴。曹高邦的坠胡制作秘方传自清末民初的师爷辈,琴杆要选陈年老檀木,琴筒须用六年生毛竹,蟒皮定要取缅甸金花蟒的背脊部位。每到阴雨季节,他总会取出珍藏的松香,在煤油灯下细细打磨琴弓,这是老辈艺人传下的保养秘诀。

在《大祭桩》的哭楼选段里,曹高邦的运弓忽如疾风骤雨,将黄桂英的悲怆化作连绵不绝的颤音;待转到《朝阳沟》银环的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,弓法又变得轻快跳跃,马尾在钢弦上跳起欢快的秧歌舞。某次在郑州大剧院演出,一段即兴的华彩乐章竟让台下老票友误以为新增了唢呐伴奏。

二、戏比天大:老艺人的坚守之道

曹家班的后台永远摆着三样物件:半瓶高粱酒、一包金丝猴烟、褪色的戏折子。曹高邦说这是祖师爷传下的规矩,酒壮胆气,烟提精神,戏折子记着吃饭的本事。1980年代戏曲式微时,他带着班子跑遍了晋冀鲁豫的庙会,最惨淡时台下只有七个观众。老曹照旧把坠胡拉得山响:就算只剩一个人听,咱也得对得起祖师爷传下的手艺。

在许昌禹州的一次庙会演出,突降暴雨冲垮了戏台顶棚。曹高邦把坠胡揣在怀里,站在没过脚踝的积水中继续演奏。冰凉的雨水顺着琴杆往下淌,他的手指却像粘在弦上似的,将《穆桂英挂帅》的辕门外三声炮拉得气冲霄汉。后来这段故事被编成了坠胡独奏曲《雨中弦歌》,成为曹派艺术的代表作。

三、新枝发古韵:传统艺术的当代新生

2019年的深秋,洛阳应天门遗址前架起了巨型LED屏。曹高邦带着改良电声坠胡登场,身后是八位身着汉服的青年乐手。当《花木兰》的经典旋律遇上电子混响,千年城墙的砖缝里似乎迸发出穿越时空的共鸣。有年轻观众在直播弹幕里惊呼:原来豫剧BGM可以这么炸!

在郑州戏曲学校的传承课上,曹高邦独创了以戏带功教学法。他让学徒们先学《卷席筒》里苍娃的童声唱段,再练对应的滑音指法;把《七品芝麻官》的念白化作节奏练习。去年收的00后女弟子王雪莹,竟用坠胡演绎周杰伦的《青花瓷》,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。老曹捻着白胡子笑言:老祖宗的东西不是摆在供桌上的,得活在年轻人的手机里。

暮色中的老槐树沙沙作响,曹高邦的坠胡声飘过金黄的麦田。那些在钢弦上跳跃的音符,既有老辈艺人宁唱十句戏,不说一句白的执着,也带着新时代的呼吸与心跳。当最后一个泛音消散在晚风里,村口石板路上响起了零星的掌声——不知是归家的农人,还是被琴声吸引的过客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