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音未改情依旧——记曹县大平调传承人黄汝秀
乡音未改情依旧——记曹县大平调传承人黄汝秀
在鲁西南的晨雾里,曹县魏湾镇黄庄的鸡鸣声总伴着一段悠长的唱腔。这声音像村头的老槐树根,深深扎进黄土地的褶皱里。76岁的黄汝秀推开门扉,对着晨光吊起了嗓子,青布衫上的露珠随着身段轻轻摇晃。
**一、戏台子上的童年**
1957年的冬天格外冷,9岁的小汝秀裹着补丁棉袄,在公社土台子后扒着幕布偷看。台上老艺人甩起五尺水袖,忽如流云卷雪,惊得她手里捧着的红薯都忘了吃。这丫头眼珠子都要掉戏台上了!班主一句玩笑话,让黄家三丫头从此吃上了戏班饭。
大平调讲究三功七唱,黄汝秀在麦场练圆场步,两腿绑着沙袋,青石板上踩出的脚印比男学徒还深。师傅说唱戏得把命搭进去,她当真把每个唱腔都揉进骨血里。《铡美案》里秦香莲的悲音,能在三伏天听得人脊背发凉。
**二、风雨梨园路**
1983年腊月,黄汝秀带着大平调剧团在四里八乡巡演。牛车陷在黄河故道的淤泥里,她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推车。那晚在破庙演出《穆桂英挂帅》,台下老乡举着火把,火光映着台上女将军的翎子,宛如浴火凤凰。
最艰难时剧团只剩七个人,黄汝秀把陪嫁的银镯子当了买行头。她说:戏比天大,咱曹县人不能丢了这口气韵。如今保存完处的老戏箱里,还摞着三十多本手抄戏文,蝇头小楷里藏着半世纪风霜。
**三、古调谱新声**
2019年非遗展演现场,黄汝秀带着徒孙们创新编排《花木兰》。72岁的她扎靠旗、舞长枪,一个鹞子翻身激起满堂彩。后台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,老艺术家却捧着泛黄的工尺谱细细校订:老祖宗的东西,得原汁原味传下去。
夕阳把黄庄染成金红色时,村口文化广场又响起锣鼓声。黄汝秀手把手教孩童们走台步,稚嫩的唱腔混着蝉鸣,仿佛听见大平调跨越时空的回响。戏台两侧褪色的对联依稀可辨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——这方寸之间的乾坤,正是老艺人守护一生的江湖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