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柳子戏的活化石——记非遗传承人苗磊

曹县柳子戏的活化石——记非遗传承人苗磊

曹县人民公园东南角的凉亭里,每逢周六清晨都会飘荡着古朴苍劲的唱腔。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持折扇,正在为围坐的戏迷示范柳子戏《大登殿》的经典身段。他眼角微眯,右手轻抖折扇,左脚画弧,一个云手动作行云流水,引得围观群众齐声叫好。这位将传统戏曲融入晨练的老人,正是曹县柳子戏省级非遗传承人——苗磊。

一、戏台春秋六十载

1957年寒冬,8岁的苗磊裹着破棉袄蹲在曹县老戏台后台。台上老艺人甩着三尺长的水袖,那抹月白色的绸缎在煤油灯下划出优美的弧线,像一道月光照进了少年心底。次日清晨,他赤着脚跑到县剧团,在结冰的青石台阶上跪了三个时辰,终于感动团长收为学徒。

从跑龙套到挑大梁,苗磊经历了传统戏曲最艰难的岁月。1982年恢复古装戏演出时,他带着剧团用平板车拉着戏箱走遍鲁西南。在单县演出《王华买父》时突降暴雨,观众撑着油布伞看到深夜,散场后苗磊发现戏服里能倒出半碗雨水。正是这份执着,让他在1993年全省戏曲汇演中凭《孙安动本》斩获表演一等奖。

二、古调新声传薪火

柳子戏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要活在当下。2010年,苗磊将传统剧目《玩会跳船》改编成青春版。他大胆启用90后演员,在保留九腔十八调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舞美。首演时老戏迷捏着汗,当看到十二月相思的经典唱段配上全息投影的荷塘月色,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
在曹县戏曲学校,苗磊独创的四步教学法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。他要求学员清晨五点对墙练声,要让声音穿透三块砖;身段训练时在手腕绑沙袋,真功夫都是压出来的。如今他带出的学生已有7人获得省级戏曲奖项,最得意的门生王雪倩更是把柳子戏唱到了央视戏曲春晚。

三、梨园赤子不了情

2018年冬天,苗磊在排演新戏时突发心梗。手术醒来后第一句话竟是问徒弟:凤冠上的珍珠数对了吗?住院期间,他把病房变成临时课堂,举着输液瓶示范卧鱼身段。医生摇头感叹:这老爷子把命都系在戏服腰带上了。

如今67岁的苗磊每天仍坚持练功两小时。他常说:柳子戏有三百六十支曲牌,我这才唱完六十出。在他的书房里,整面墙的戏本按朝代码放得整整齐齐,最显眼处摆着泛黄的《曹县戏曲志》,翻开的那页正记载着他1985年抢救性录制的23段濒危唱腔。

这位从艺59年的老艺术家,就像曹县古城墙根的青砖,默默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基。当晨曦中的戏腔再次响起,苗磊手腕轻转,折扇开合间,六百年的柳子戏韵化作漫天朝霞,照亮了整个鲁西南的天空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