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神庙前梆子响,听曹县老乡说戏里的烟火人生

火神庙前梆子响,听曹县老乡说戏里的烟火人生

沿曹县珠江路往东走,隔着两条街就能听见火神庙戏台传来梆子声。74岁的刘金贵老人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,手里的旱烟袋随着《老羊山》的鼓点轻轻打拍子:唐营里困住了赵王君,昼夜杀声不绝耳,这句词他跟着哼了半辈子。

一、古戏台上的百年回响

火神庙戏台的青砖缝里藏着道光年间的碎瓷片,这里是曹县戏曲的活化石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庙会,四邻八乡的戏迷扛着板凳走十几里地也要来占位置。去年修缮时,工人们从房梁上发现光绪三年的戏单,泛黄的宣纸上工整写着《反徐州》《桃花庵》等剧目,与如今剧团常演的戏码竟相差无几。

山东梆子剧团的老团长李凤山记得,1978年恢复古装戏时,仓库里翻出绣着金线的蟒袍被老鼠啃得满是窟窿。几个老艺人连夜修补,用搪瓷缸煮明胶,拿筷子蘸着补戏服上的珍珠。那年重阳节演《穆桂英挂帅》,台下乡亲们抹着眼泪喊这才是咱曹县的戏。

二、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

在曹县乡村,红白喜事不请戏班就像酒席没上硬菜。王集镇的王家班最能耐的是现挂本事,主家要是有老人过八十大寿,他们能把《五女拜寿》改成《八仙庆寿》;遇上结婚的,一段《抬花轿》能现编出新娘子的属相和陪嫁数目。

32岁的班主王胜利有本磨破皮的戏簿子,里面记着二百多出戏的戏核。去年腊月给马楼村唱白事,突降大雨冲垮了戏台顶棚。他领着班子转到堂屋廊下,把《清风亭》改成了雨打雷劈张继保的现编戏,悲腔混着雨声,反倒让满院乡亲哭成了泪人。

三、戏曲新苗在破土

曹县实验二小的课间操别具一格,孩子们耍着改良版的水袖功,把云手踏步编进广播体操。非遗传承人周玉梅每周三下午都来教戏,她说现在孩子学《花木兰》比背课文还快,可能是骨子里带着梆子基因。

文旅局去年搞的戏曲快闪让年轻人直呼过瘾。在万达广场,青衣踩着滑板唱《白蛇传》;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后箱贴着急送状元糕,慢听《陈三两》的段子。95后网红梆子小生李浩在抖音直播带票,把《打金枝》演成了连续剧,场场观众催更。

夜幕下的火神庙戏台亮起LED屏,台上老生唱着新编戏《曹州好人》,台下扫码打赏的年轻人和摇蒲扇的老人挨着坐。戏台东南角的功德碑记载着光绪年间重修时捐钱五百文的善人名单,如今换成了某音直播间榜一大哥的ID。梆子声里,六百年的时光打了个转,化作手机屏幕里跳动的红心,继续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