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戏曲下乡:村村锣鼓响乡音暖人心

曹县戏曲下乡:村村锣鼓响乡音暖人心

仲夏傍晚,曹县韩集镇文化广场早早支起了红漆戏台。六旬老汉王德顺摇着蒲扇坐在前排,小孙子趴在他膝头数着戏箱里五颜六色的头面。开戏喽——随着梆子声起,浓墨重彩的穆桂英踩着鼓点亮相,台下乡亲们巴掌拍得震天响。这样的热闹场景,正在曹县26个乡镇轮番上演。

一、戏曲大篷车开进田间地头

曹县戏曲下乡演出团的车队总是载着满满的家当:可拆卸的流动舞台能在一小时内搭成专业戏台,装着百十套戏服的铁皮箱用防潮纸包得严实,就连音响设备都配着太阳能充电板。这支由县剧团骨干和民间艺人组成的队伍,每年要完成200余场惠民演出。

演出地点往往选在最具烟火气的地方:青岗集镇的千年古庙会、大集镇中心小学的操场、梁堤头镇的百年老槐树下。在倪集街道,演员们甚至把《花木兰》搬到了蔬菜大棚里,菜农们摘着西红柿就能听戏,别有一番趣味。

二、农闲时节好戏连台

农历三月三的桃源集镇庙会,戏曲专场从早九点唱到月上柳梢。《墙头记》《姊妹易嫁》等经典剧目让赶会的乡亲挪不动步;盛夏时节的苏集镇荷花节,水上戏台与万亩荷塘相映成趣,观众摇着船听戏,惊起一滩鸥鹭。

演出团特别编排的《曹州故事》系列最受追捧。这部融合了商汤文化、伊尹传说的新编历史剧,在安蔡楼镇首演时,台下七十多岁的李奶奶抹着眼泪说:听着咱老家的调,说着咱祖辈的事,这心里头滚烫。

三、老戏新唱有看头

在普连集镇的演出现场,年轻观众占了半壁江山。原来剧团把传统剧目进行了微创新:《抬花轿》加入了街舞元素,《包公赔情》里出现了Rap唱段。更妙的是每场演出后的戏迷过把瘾环节,常有庄稼汉扮上相貂蟒袍,在专业琴师伴奏下亮一嗓子,惹得满场喝彩。

戏台周边永远是最热闹的市集。魏湾镇的老手艺人支起面塑摊子,捏的戏曲人偶活灵活现;阎店楼镇的鲁锦作坊现场展示织造技艺,把戏曲纹样织进土布。这些带着戏韵的非遗产品,跟着戏曲大篷车走遍了曹县村落。

夜幕初垂时,孙老家镇的戏台亮起灯笼。台上水袖翻飞唱念做打,台下嗑瓜子声、叫好声、孩童嬉闹声此起彼伏。这方寸戏台装得下乡亲们的悲欢喜乐,盛得下千年传承的文化根脉。下次大戏开锣,说不定就在您家门口的晒谷场上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