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寻戏记:藏在巷子深处的梨园江湖
曹县寻戏记:藏在巷子深处的梨园江湖
您知道曹县哪能买到戏服吗?
在曹县汽车站旁的老茶馆里,我捧着热气腾腾的胡辣汤,向邻桌的白胡子大爷打听。老人放下青瓷茶碗,眼角笑出深深的褶子:后生要买行头?得去老城墙根底下转悠,那儿藏着咱曹县的梨园魂呢!
沿着青石板路往西走,咸亨斋酱园的豆瓣香裹着三弦声飘来。拐进挂着褪色蓝布幌子的巷子,红漆斑驳的木门后传来铿锵的梆子声。六旬店主李守义正踩着鼓点整理蟒袍,玻璃柜台里码着水钻点翠的头面,墙上泛黄的戏单记录着曹县大戏院五十年的风云。
这套白靠旗是给县剧团新排的《长坂坡》备的。李老板从里屋搬出套手工刺绣的蟒袍,金线在阳光下泛起涟漪,曹县十八个戏班,七成行头都从我们这条街出去。
转角处的凤鸣阁更藏着惊喜。店主王凤娟掀开靛蓝门帘,满屋云肩飘带恍若穿越——从民国时期的素缎褶子到现代3D打印的盔甲,两百平米的店铺竟藏着半部中国戏曲服饰演变史。最绝的是二楼工作间,七位绣娘飞针走线,正在复制1956年梅兰芳剧团用过的虞姬斗篷。
暮色渐浓时,我在德音斋遇到跑龙套的小武生。他摸着新置办的虎头靴笑道:曹县的戏装在抖音能卖到东南亚,但老戏迷还是爱来这儿淘宝。上周有个台湾票友,在这找了三天,硬是凑齐整出《锁麟囊》的全套头面。
华灯初上,文化街31号的戏装店亮起灯笼。玻璃橱窗里,金丝蟒袍与LED灯带交相辉映,恰似古老戏曲与新时代的奇妙相遇。这哪里是寻常商铺?分明是曹县人心中的文化祠堂,藏着梨园行当最滚烫的血脉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