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柳子戏的活化石:王惠与她的百年戏台

曹县柳子戏的活化石:王惠与她的百年戏台

在鲁西南的晨曦中,曹县人民剧场后院的青砖小院里,总会传来咿咿呀呀的吊嗓声。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正在给徒弟示范《琵琶记》的唱腔,水袖轻扬间,眼角眉梢都是戏。她就是被称为曹县戏曲活字典的王惠,在这座百年戏台上,用六十年光阴续写着柳子戏的传奇。

一、戏台深处的守望者

1958年的夏天,12岁的王惠趴在青砖戏台的栏杆外,看着台上《游西湖》的演出入了神。饰演李慧娘的花旦一个卧鱼动作,水袖在夕阳里划出金色的弧线。这个瞬间,让出身裁缝世家的女孩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——她瞒着家人考入了曹县柳子剧团。

那个年代的学戏生涯远比想象中艰难。清晨五点踩着薄霜到护城河边喊嗓,寒冬腊月在结了冰碴的院子里走圆场,膝盖上的淤青从未消退。老团长李崇保的藤条抽断过三根,却始终没让这个倔强的姑娘掉队。1963年登台《孙安动本》时,王惠饰演的诰命夫人气度雍容,谁也看不出她棉裤里缝着暖水袋——正值生理期的她,硬是在零下十度的露天戏台站足了两个时辰。

二、古调新声总相宜

1980年代的戏曲危机中,曹县柳子剧团面临着解散危机。时任业务副团长的王惠带着演员们走进田间地头,把《墙头记》改编成方言小品,在打麦场上支起流动舞台。他们创新性地将豫剧的甩腔融入柳子戏的九腔十八调,在《姊妹易嫁》中加入电子琴伴奏,这种土洋结合的尝试竟让年轻观众耳目一新。

王惠最令人称道的是她对传统剧目的抢救性挖掘。1996年寒冬,她踩着三轮车往返三十里,向卧病在床的老艺人张广德求教濒临失传的《虎牢关》。录音机里沙哑的唱腔与窗外的风雪声交织,师徒二人硬是靠口传心授复原了这出三国大戏。如今这部戏已成为曹县柳子戏的招牌剧目,每年春节连演十八场仍座无虚席。

三、戏比天大的传承路

2010年深秋,王惠在排演《白蛇传》时突发心梗。急救车呼啸着穿过曹县古城区,她攥着徒弟的手还在念叨:青儿的剑花要再利索些...。病床上的三个月,她把病房变成了课堂,用输液管比划水袖的走势,拿药盒当惊堂木教念白。出院当天,裹着羽绒服就直奔排练厅,说不能误了春节封箱戏。

在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的今天,王惠的徒弟们却扎根在这座小城。她独创的以戏带功教学法,让零基础的孩子三个月就能登台。每年农历三月廿八东岳庙会,她带着徒子徒孙连演三天大戏,台下白发苍苍的老戏迷和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相映成趣,构成曹县最独特的文化景观。

如今的王惠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扫洒戏台的习惯,她说这是祖师爷传下的规矩。当第一缕阳光爬上斑驳的雕花门楼,这位78岁的老艺术家又开始指导新排的《梁祝》。木地板随着台步微微震颤,百年前的锣鼓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。在这方浸透汗水的戏台上,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,仍在婉转的唱腔中绵延不绝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