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戏台春秋:听鲁西南老腔里的千年回响

曹县戏台春秋:听鲁西南老腔里的千年回响

清晨的曹县西关街角,总能望见几位白发老者围坐在老槐树下。他们手中的坠胡咿呀作响,一段高亢的《反徐州》唱腔惊起槐花簌簌,路过的年轻人驻足聆听,眼神里既有新奇也有敬畏。这片被黄河故道滋养的土地上,戏曲就像深扎的根脉,在老城墙的砖缝里、在农家的晒谷场上,倔强生长着。

一、古河畔的梨园基因

翻开泛黄的《曹州府志》,商贾云集,戏班林立的记载揭开曹县戏曲的基因密码。作为明清时期鲁西南商道枢纽,南来北往的戏班在此落脚,山西梆子的铿锵、河南越调的婉转、柳子戏的俏皮,在运河码头的酒肆茶楼里碰撞交融。老艺人们至今记得,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的老戏楼地基里,挖出过乾隆年间六个不同剧种的戏单残页。

这种交融催生出独特的曹州梆子,既保留了山东梆子砸夯腔的力道,又吸收了弦索声腔的细腻。在曹县大集镇,83岁的非遗传承人李金山展示着家传的阴阳嗓绝技——旦角唱腔能在真声与假声间无缝切换,这种源于古代驱傩仪式的发声方式,让《老羊山》中樊梨花的故事更显荡气回肠。

二、泥土里长出的戏魂

农历三月廿八的磐石寺庙会,十里八乡的戏迷扛着板凳蜂拥而至。草台班子在临时搭起的戏台上唱着《黄牛分家》,台下嗑瓜子的老婆婆突然抹起眼泪——这出演绎兄弟阋墙的梆子戏,唱的不正是东村张家的糟心事?曹县戏曲从不止步于风花雪月,犁地纠纷、婆媳矛盾这些家长里短,经过艺人的艺术加工,都成了戏台上的鲜活故事。

在魏湾镇的非遗工坊,工匠们正在制作曹县戏靴。不同于京戏的厚底靴,这里的戏靴用十八层棉布纳成,靴头微微上翘,既方便武生表演蹚泥步,又暗合当地翘首盼丰年的民俗。这种浸透生活智慧的细节,让曹县戏曲始终带着泥土的温度。

三、新火续写老戏文

夜幕下的曹县文化广场,年轻人自发组织的青音社正在排演新编梆子戏《电商风云》。传统曲牌里混入电子乐元素,唱词里蹦出直播间爆单这些新词,台下看热闹的大爷起初皱眉,听到手机变成新锄头,田埂连着五大洲时却笑出了声。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尝试,让百年戏台焕发新生。

在县戏曲传习所的数字化档案室,00后学员王雪莹正在扫描1952年的手抄剧本。老腔调要传,新故事更要写。她说这话时,窗外正好传来少儿戏曲班的练嗓声。稚嫩的唱腔混着黄河故道的风声,让人恍惚听见时光的对话。

当城市剧院的镁光灯次第亮起,曹县的戏台依旧在星空下敞着怀。这里没有精致的服化道,却有最本真的悲欢离合;不追求字正腔圆,倒透着生命的粗粝质感。或许正是这份未经雕琢的鲜活,让鲁西南的梆子声能在千年后依然叩击人心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