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:走近戏曲大师曹雨的艺术人生

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:走近戏曲大师曹雨的艺术人生

寒冬腊月的北京广和楼,戏台前挤满了裹着棉袄的观众。大幕拉开,扮着杨四郎的曹雨踩着鼓点亮相,一声金井锁梧桐的唱腔甫出,戏迷们冻得发红的面庞瞬间绽开笑容。这个画面,定格在1998年冬天,成为梨园行当口耳相传的经典记忆。

一、戏班子里泡大的小跟包

曹雨生在天津卫的梨园世家,父亲是津门有名的琴师。五岁那年,父亲抱着他看厉家班的《定军山》,小曹雨盯着台上老生髯口飞扬的模样,竟把整段西皮流水哼得分毫不差。班主厉慧良摸着孩子的头说:这孩子耳朵灵,是个吃开口饭的料。

十岁正式拜入奚派传人欧阳中石门下,曹雨开始了五更眠三更起的学艺生活。清晨五点吊嗓,午间练把子功,夜里背戏文。师父的戒尺从不留情,一段《击鼓骂曹》的念白,因少了个哇呀呀的拖腔,曹雨手心被打得通红。正是这般严苛,让他十八岁便能在《四郎探母》中担纲主演,扮相英武,唱腔清亮,被老戏迷称为小奚啸伯。

二、破茧成蝶的艺术革新

2005年上海逸夫舞台的《曹操与杨修》,让曹雨迎来艺术生涯的转折。他摒弃传统净角炸音唱法,独创胸腔共鸣发声技巧。当饰演的曹操念出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时,低回婉转的嗓音里透出枭雄的苍凉,惊艳四座。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评价:这是对京剧表演美学的突破性探索。

在《赵氏孤儿》中,他更将话剧的体验派表演融入戏曲程式。屠岸贾抚摸程婴婴儿襁褓时颤抖的指尖,眼神里刹那闪过的悲悯,让这个传统反派角色有了人性的温度。这种戏不离技,技不压戏的创作理念,成为当代戏曲表演的典范。

三、传灯者的文化担当

长安大戏院后台的化妆间里,曹雨正给青年演员勾脸。他握着毛笔的手稳如磐石,边画边讲:关羽的卧蚕眉要画出忠义之气,笔锋到这里要顿一下。这套传承自富连成科班的勾脸绝技,他整理成108幅脸谱图谱,无偿捐给国家戏曲博物馆。

疫情期间,六十高龄的曹雨开通抖音账号曹爷爷说戏,用年轻人熟悉的弹幕体讲解戏曲知识。当他在镜头前即兴来段《空城计》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,魔性的戏腔让直播间瞬间刷满666。这种潮玩传统文化的尝试,让00后观众惊呼:原来京剧这么酷!

从天津胡同里的戏班小子,到享誉海内外的戏曲大师,曹雨用六十载光阴诠释着戏比天大的真谛。如今走进国家大剧院后台,仍能看见他指导青年演员的身影。当被问及何时退休,他抚摸着伴随半生的马鞭笑道:哪天在台上唱不动了,我就改教娃娃们喊嗓子去!(注:文中人物为艺术创作形象,配图建议选用戏曲舞台剧照或京剧脸谱特写)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