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云金学戏往事:十岁少年如何成为京剧老生?
曹云金学戏往事:十岁少年如何成为京剧老生?
1986年的天津老城区,每天清晨五点都会准时响起吊嗓子的声音。一个瘦小的男孩站在胡同口的水泥台阶上,双手叉腰,稚嫩的嗓音努力模仿着成年人的浑厚:一马离了西凉界——这个男孩正是十岁的曹云金,此时的他还不曾想到,这段京剧老生的学艺经历,将成为贯穿他艺术生命的隐秘脉络。
一、胡同里的梨园启蒙
在曲艺氛围浓厚的天津卫,曹云金的童年浸润在传统艺术的氛围里。母亲是评剧票友,家里时常飘荡着《花为媒》的唱段。但真正让曹云金与戏曲结缘的,是住在同一条胡同的京剧琴师李春甫。这位曾在剧团司职的老琴师,在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就是调教胡同里的小戏迷。
金子嗓子亮,是个唱老生的料。李春甫至今记得第一次听到曹云金唱《空城计》时的惊艳。老琴师特意翻出珍藏的谭派曲谱,从最基本的气沉丹田开始教起。每天放学后,曹云金都要在李家院子里练两个小时的云手和台步,青砖地上深深浅浅的脚印,见证着这个少年最初的艺术启蒙。
二、文昭关下的少年老生
真正让曹云金崭露头角的,是京剧经典剧目《文昭关》。这个讲述伍子胥过昭关的悲壮故事,对气息控制和情感表达有着极高要求。为了把握伍子胥一夜白头的苍凉心境,曹云金常在深夜揣摩唱腔,用录音机反复对比杨宝森先生的版本。
那段时间我走路都在背戏词,有次买早点把'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'唱成了'掌柜的来碗锅巴菜',逗得早点摊的大爷直乐。曹云金回忆学戏时光时,眼中仍闪着光。正是这种痴迷,让他在区少年宫汇演时,凭《文昭关》选段获得小杨宝森的美誉。
三、从戏曲舞台到相声园子
京剧训练留下的烙印,在曹云金日后的相声创作中清晰可辨。他在《山西家书》中展示的贯口功夫,字字铿锵如京剧念白;《黄鹤楼》里反串老生时,一个抖袖动作尽显戏曲功底。师父郭德纲曾评价:金子身上有股梨园行的讲究劲儿,这在年轻演员里难得一见。
如今在相声舞台上游刃有余的曹云金,仍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。那些泛黄的谭派曲谱,被他精心保存在老宅的红木箱底。当有人问及是否考虑重披戏装时,他总会笑着摆摆手:京剧是童子功,不敢糟践祖师爷的东西。但那些年练就的声腔气韵,早就化在骨子里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