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溪戏曲:牛娘戏唱响千年古郡的烟火气

岑溪戏曲:牛娘戏唱响千年古郡的烟火气

在桂东南的青山绿水间,岑溪这座千年古郡不仅以花岗岩闻名,更藏着一份独特的文化密码——牛蹄踏过青石板的声响,与婉转的戏曲唱腔交织成岭南古道的记忆。当外地游客循着茶香踏入这座小城时,总能在街头巷尾邂逅身着彩衣的民间艺人,他们用最地道的乡音唱出的牛娘戏,正是一部活着的岑溪文化基因图谱。

**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民间戏**

牛娘戏的起源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。清乾隆年间,春社祭祀的唱春牛习俗在岑溪乡间盛行,农人们头戴竹笠、腰缠彩带,用稻草扎成耕牛模样,边舞边唱祈愿丰收的祝词。光绪末年,这种田间地头的即兴表演逐渐演变为有固定唱腔的戏剧形式,牛娘戏的雏形在打谷场与祠堂间悄然成型。

在古渡村的老戏台前,85岁的非遗传承人李秀英仍清晰记得儿时看戏的场景:正月十五比过年还热闹,三乡五里的戏班都来斗戏,唱到《陈世美不认妻》时,台下阿婆们抹眼泪的手帕能拧出水来。这种源自生活的戏剧,唱词里保留着大量古白话词汇,捱(我)、佢(他)等方言衬词让乡音更显亲切。

**二、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**

牛娘戏的戏班至今保留着七紧八松九快活的组班传统,意指七人勉强成班,八人稍显宽松,九人便能游刃有余。演员们个个都是十八般武艺傍身:花旦要能反串武生,鼓师要兼奏唢呐,就连搬道具的杂役也能临时顶替角色。这种灵活机动的演出模式,让牛娘戏能在田间地头、祠堂院落随时开锣。

大业镇的老艺人陈德贵展示的戏箱堪称民间智慧结晶:三尺见方的木箱展开即成戏台,夹层里塞满可折叠的布景,竹篾扎的官帽能卷成筒状收纳。最特别的当属百变髯口,一副马尾胡须通过不同盘法,能在老生、净角、丑角间自由转换。这些因地制宜的创造,让牛娘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得以延续。

**三、古老戏种的当代新生**

面对现代娱乐冲击,岑溪人摸索出独特的传承之道。水汶镇中心小学将牛娘戏基本功编入课间操,孩子们跳着云手步、圆场步做早锻炼;南渡镇古街的民宿里,游客可以体验勾画传统脸谱,黑脸忠勇、红脸刚正的符号美学让年轻人着迷。

更有意思的是戏曲+直播的新玩法。归义镇的金沙牛娘戏剧团在抖音开设账号,将《穆桂英挂帅》改编成十分钟短剧,运用电影运镜手法拍摄,让武打场面在手机屏上更具冲击力。团长黄志明说:现在每场直播能有上万观众,还有后生仔打赏点戏,我们连夜编排抗疫题材的新戏。

夜幕降临,泗祥河畔的百年戏台又亮起灯火。台下摇着蒲扇的老者与举着手机的年轻人并肩而坐,台上水袖翻飞间,那句莫道戏文皆虚幻,人间百态此中藏的唱词穿越时空。岑溪牛娘戏正如当地特有的石磨豆浆,在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,磨出越来越醇厚的文化滋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