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宝琴:被时光浸润的戏腔里,藏着江南最动人的灵魂
曾宝琴:被时光浸润的戏腔里,藏着江南最动人的灵魂
在苏州平江路的评弹茶馆里,总能听见老茶客们轻声哼唱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调子。他们眯着眼睛,手指在八仙桌上轻轻叩着节拍,仿佛要把这婉转的曲调揉进骨血里。这些浸透岁月的老调,在曾宝琴的声线里获得了新生——这位年逾古稀的评弹艺术家,用半个世纪的执着,将吴侬软语化作江南最动人的咏叹。
一、老书场里的时空对话
苏州光裕书场的雕花木窗棂透进斜斜的日光,曾宝琴手持三弦登上书台。当她启唇唱起《白蛇传·断桥》时,时空仿佛在清亮的唱腔里折叠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这个梳着长辫的姑娘就是在这里,把传统开篇《宫怨》唱得九曲回肠。四十年过去,同样的曲牌《费家调》在她口中更添岁月沉淀的醇厚。
在《玉蜻蜓·问卜》选段里,曾宝琴将评弹特有的说噱弹唱发挥到极致。她时而以俞调的婉转演绎金大娘对儿子的思念,忽而转作蒋调的苍劲描摹算命先生的世故,纤纤五指在琵琶弦上翻飞,竟似有十指连心的魔力。台下年轻观众惊觉,原以为老旧的曲艺竟能如此扣人心弦。
二、声腔里的江南密码
听曾宝琴的《黛玉葬花》,能触摸到苏州评弹最本真的肌理。她处理鸡鸣调时,将花谢花飞飞满天的飞字拖出三折九转的颤音,恰似风中飘零的花瓣。这种源自昆曲水磨腔的橄榄腔,在她口中化作穿越时空的密码,让现代观众瞬间读懂林妹妹的千回百转。
在演绎新编开篇《姑苏行》时,曾宝琴大胆融入现代音乐元素。电子合成器的背景音中,她以传统马调唱起七里山塘灯影晃,琵琶轮指间流淌出评弹与爵士乐的奇妙共鸣。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,而是让六百年的艺术血脉继续奔涌的生命力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
曾宝琴的手机里存着上百段学生的练习录音。每周三下午,她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苏州评弹学校的教室里,手把手纠正年轻演员的起平落唱法。有个学生总唱不好《莺莺操琴》的徐调,她索性把学生带到沧浪亭,在真实的亭台水榭间示范如何将园林意境融入声腔。
在B站直播间,曾宝琴的评弹小课堂吸引着90后观众。她笑着用网络热词解读《珍珠塔》里的爱情密码,用三弦弹奏动漫主题曲。当传统书场的木地板变成手机屏幕,老艺术家的智慧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。有年轻网友留言:原来江南最美的情书,藏在评弹的声腔里。
暮色中的山塘河畔,曾宝琴依然保持着每天吊嗓的习惯。她的声音掠过青石板路,惊起一串檐角风铃。这声音里沉淀着评弹四百年的光阴,又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韵律。当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用评弹腔调唱流行歌曲时,或许不曾察觉,那些婉转的曲牌里,正流淌着曾宝琴们用毕生守护的文化基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