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宝琴:在越剧舞台上绽放的林妹妹
曾宝琴:在越剧舞台上绽放的林妹妹
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侧幕边,总能看见一个纤瘦的身影对着妆镜细细描摹眉眼。当水袖轻扬的刹那,她仿佛被注入了另一重灵魂——那个为爱焚稿的林黛玉,那个哭倒长城的孟姜女,都在曾宝琴的眉眼流转间获得了新的生命。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用四十载光阴,在越剧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。
一、百年越剧的当代传人
越剧自嵊州田埂间的落地唱书起,历经百年风雨淬炼出独特的艺术品格。曾宝琴幼时在绍兴老家的青石板巷里,就常被茶馆传出的袅袅越韵牵动心弦。十二岁考入浙江艺术学校时,这个水乡姑娘带着对梁祝的朦胧憧憬,在练功房的水磨地砖上留下了第一道汗渍。
越剧特有的四工调讲究清、亮、润、透,这对初学者的气息控制是极大考验。曾宝琴每天清晨五点准时出现在湖边吊嗓,冬日的晨雾里,她对着结冰的湖面练习水袖功,甩出的水珠在半空凝成细小的冰晶。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,让她在18岁出演《红楼梦》时,将林黛玉娇喘微微的神韵演绎得入木三分。
二、古典与现代的交响
在传统越剧《西厢记》中,曾宝琴塑造的崔莺莺既有古典仕女的端庄,又透出少女怀春的娇羞。她独创的颤音拖腔技法,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将离愁别绪化作绕梁三日的余韵。这种创新并非摒弃传统,而是像她在访谈中说的:每个时代的观众都需要看见自己的倒影。
面对现代剧场艺术的冲击,曾宝琴大胆尝试跨界融合。在新编历史剧《李清照》中,她将宋词吟诵与越剧唱腔完美嫁接,用声声慢的曲牌演绎寻寻觅觅的千古愁绪。当LED屏上的水墨丹青与舞台上的水袖翩跹交相辉映,观众仿佛穿越千年看见那位人比黄花瘦的易安居士。
三、戏比天大的艺术人生
2016年东京国际戏剧节上,曾宝琴带伤完成《梁祝》全本演出。谢幕时观众发现她罗袜渗血——原来三小时前崴伤的脚踝早已肿胀如桃。这种戏比天大的执着,源自她对越剧艺术的敬畏之心。正如她教导学生时常说:台上三分钟,台下三十年功,容不得半点虚假。
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,曾宝琴开通了越韵曾谈账号。镜头前的她褪去戏妆,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拆解越剧唱腔,让十八相送的经典唱段在年轻观众中焕发新生。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,而是让传统艺术活在当代人的情感共鸣里。
从田埂草台到世界舞台,曾宝琴用半生坚守诠释着越剧艺术的永恒魅力。当大幕落下,卸去钗环的她依然是那个对着月亮练嗓的水乡姑娘。不同的是,经年累月的艺术沉淀,已将这方水土孕育的越音,酿成了可以穿越时空的文化佳酿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,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绽放的灼灼芳华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