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溪戏曲地图:戏台搭在街巷深处,乡音唱响百年传承
岑溪戏曲地图:戏台搭在街巷深处,乡音唱响百年传承
在岑溪市人民广场的百年古榕下,每周三下午总会飘来悠扬的粤韵。七旬老人陈伯熟练地调试着高胡琴弦,身旁陆续聚起手持椰胡、秦琴的乐师,几位鬓角染霜的票友轻摇折扇,正对着发黄的曲谱试唱。这不是普通的街头聚会,而是岑溪粤韵社每周雷打不动的排演现场。
一、街巷深处的民间戏班
穿过老城区弯折的骑楼,在和平路78号斑驳的砖墙上,群英粤剧社的木质牌匾已褪成灰白色。这个成立于1953年的民间剧团,至今保留着竹木搭建的旧式舞台。社长李月英翻开发黄的相册,指着一张泛黄剧照:这是1987年在糯垌镇演《帝女花》,当时台下观众挤满了晒谷场。剧团现存最老的戏服是件金线绣蟒袍,针脚里还沾着不同年代的脂粉。
在归义镇金鸡村,由农闲艺人组成的金鸡八音队另有一番景象。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队伍,能将《六国大封相》的整套锣鼓经倒背如流。72岁的锣手黄有才笑称:我们这班老骨头,打起锣鼓比年轻人带劲多了。他们的乐器箱里,还躺着民国时期的铜质大钹。
二、专业院团的传承之路
岑溪市粤剧团的老排练厅里,年轻演员梁晓婷正在师傅指导下练习踩跷功。这个创立于1956年的专业院团,近年推出非遗传承人带徒计划,让17名90后演员系统学习传统排场戏。现在年轻人能完整演出《胡不归》《紫钗记》,老戏迷都说看到了三十年前的味道。团长陆明华欣慰地说。
剧团仓库里封存着四十多箱老戏桥(剧本),最珍贵的当属1958年手抄本《雷鸣金鼓战笳声》。文物管理员每周都要检查防潮箱,这些脆弱的宣纸本,记录着岑溪粤剧最地道的唱腔设计。
三、戏曲新苗的破土成长
岑溪二小的戏曲兴趣班上,五年级学生林雨欣正跟着老师学耍水袖。这个由市文联发起的戏曲进校园项目,已在12所学校培养出300多名小戏迷。孩子们用稚嫩童声演唱的《荔枝颂》,在今年梧州少儿戏曲大赛中摘得银奖。
夜幕降临时,滨江戏曲广场总会上演奇景:这边厢老艺人在榕树下唱着古本《客途秋恨》,那边厢年轻人用电子琴伴奏改编粤剧版《青花瓷》。我们这叫'老曲新唱',直播间里常有年轻观众打赏点戏。95后戏曲主播莫子豪摆弄着直播设备说道。
从骑楼深处的戏班排演,到校园里的稚嫩唱腔,岑溪戏曲在代际传承中流淌着不变的文化血脉。当电子琴与高胡的声浪在滨江广场交织,这座岭南小城的戏曲故事,正谱写着新旧交融的动人乐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