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腔绕梁处曲韵自悠长——寻访戏曲名家岑先生的舞台人生

岑腔绕梁处曲韵自悠长——寻访戏曲名家岑先生的舞台人生

在浙江嵊州的乡间戏台上,有位老人一开嗓就能让台下鸦雀无声。他便是被戏迷们亲切称为活化石的岑志明先生。这位年逾八旬的老艺人,用七十载光阴在越剧舞台上打磨出独特的岑腔,让传统戏曲在现代都市中依然绽放着灼灼光华。

一、乡音不改的传承之路

1940年的寒冬,岑志明出生在越剧发源地嵊州的一个梨园世家。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落地唱书艺人,母亲则是戏班里的头肩旦。幼年的岑志明常在后台看演员们描眉画眼,耳濡目染间竟能将整本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的唱段倒背如流。

十二岁那年,他正式拜入越剧十姐妹中的徐玉兰门下。每天天不亮就吊嗓练功,在古戏台的石板地上翻跟头,把青砖都磨出了凹痕。师傅常说他嗓子像山涧清泉,身段似风中翠竹,但真正让他在梨园崭露头角的,是那份对传统唱腔的执着守护。

二、经典剧目的当代诠释

在岑先生保留的泛黄戏单上,《碧玉簪》《追鱼》《红楼梦》等经典剧目赫然在目。他尤擅演绎《何文秀》中的书生角色,将传统尹派唱腔与嵊州方言巧妙融合。当唱到桑园访妻一折时,他独创的三叠腔如春蚕吐丝,把何文秀寻妻的忐忑与深情演绎得丝丝入扣。

2015年在上海逸夫舞台的演出中,岑先生对《梁祝·楼台会》的革新引发热议。他将传统四工调放慢半拍,在贤妹妹我想你的拖腔中加入气声颤音,让这段经典唱段平添几分沧桑韵味。有老戏迷感慨:这唱腔里能听见梁祝化蝶时翅膀的震颤。

三、古调新声的现代回响

在短视频平台上,岑先生教00后戏迷甩水袖的视频获得百万点赞。他总说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要像山溪水,既要保持清澈,又要奔向江河。为此他创编了《5G时代的十八相送》,让梁山伯举着手机直播祝英台出嫁,传统程式与现代元素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
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,每周三下午都能见到岑先生的身影。他手把手教学生如何用丹田气托住长腔,讲到兴起时,还会掏出随身带的紫砂壶比划:唱腔要像这壶嘴倒茶,水流不断气不绝。如今他的弟子遍布江浙沪戏坛,其中不乏梅花奖得主。

当城市剧场的灯光次第亮起,岑先生依然保持着在乡间戏台演出的习惯。他说:踩着泥土唱戏,才能接得上地气。这位戏台上的老顽固,用一生守护着越剧最本真的韵味。那些被岁月浸润的唱腔,如同江南雨巷里的青石板,在时代变迁中愈发温润透亮。或许这正是传统戏曲的生命力——在坚守中创新,于传承中永生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