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先生:一嗓唱尽百年悲欢戏台方寸间见乾坤
岑先生:一嗓唱尽百年悲欢戏台方寸间见乾坤
在江南水乡的戏台楼阁间,有位老戏骨将半生岁月都揉进了水磨腔里。岑先生,这位被戏迷们尊称为活杜丽娘的昆曲名角,用六十载光阴在红氍毹上演绎着百态人生。他的唱腔里藏着江南的烟雨,举手投足间都是百年传承的规矩,可偏偏这规矩到了他这里,又生出几分让人拍案叫绝的新意。
一、氍毹深处见真章
岑先生的戏单里总少不了《牡丹亭》的折子戏。别人演杜丽娘,总爱在游园惊梦里下功夫,偏他独爱寻梦一折。没有姹紫嫣红的布景,没有繁复的砌末,就凭一袭素衣、一把折扇,硬是把杜丽娘那种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的痴态演得入木三分。老戏迷们都说,岑先生的扇子会说话——开合间藏着少女的娇羞,翻转时又见春心的萌动。
在《长生殿》里,他反串杨贵妃更是堪称一绝。那年赴台湾巡演,当埋玉一折唱到君王掩面救不得时,台下坐着的老兵们竟都掏出帕子拭泪。有人问岑先生诀窍,他只笑笑:贵妃赴死时心里念着三郎,哪能只顾着摆身段?原来他在戏服里揣着块玉佩,每演到此便暗自摩挲,硬是把诀别时的万般不舍都化进了眼神里。
二、水磨腔里藏匠心
岑家祖上三代都是昆班笛师,他自小在戏箱上爬着长大。六岁开蒙那天,父亲把祖传的曲谱交到他手里,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记着工尺谱,边角处还留着师祖们用朱笔写的批注。如今这些被虫蛀得斑驳的旧谱,倒成了他琢磨老腔老调的宝贝。
前些年排新戏《李清照》,他偏要较真宋朝的咬字发音。带着弟子们泡在图书馆三个月,硬是从《广韵》《集韵》里扒出宋时官话的声调规律。首演那日,当寻寻觅觅四字用古音唱出时,台下研究音韵学的教授激动得直拍大腿:这才是易安居士该有的腔调!
三、薪火相传总关情
戏班后辈最怕岑先生的考堂会。每月初八,他必要把徒弟们叫到老戏楼,挨个儿检查基本功。有个小生偷懒没练甩发功,被他罚顶着水碗绕场跑十圈,水洒一滴加跑一圈。可到了夜里,又会摸进弟子房里,给红肿的膝盖敷上祖传的药膏。
去年非遗传承人评定时,他执意要把名额让给徒弟:我这把老骨头能唱几年?孩子们能把老腔老调传下去才是正经。可私下里却偷偷录了二百多段唱腔,把每个字的吐纳归韵都细细解说,存在U盘里塞给得意门生。
戏台上的幕布开合六十载,岑先生总说自己是戏虫儿,离了锣鼓点就活不成。如今虽已古稀之年,可只要笛声一起,那双眼仍如少年般清亮。有次谢幕时戏迷起哄要他返场,他竟即兴来了段rap版的《皂罗袍》,惊得年轻观众直呼老爷子太潮了。或许,这才是真正的传承——既守着老规矩的魂,又敢给旧曲调添新韵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