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昭娟:梨园深处绽放的那抹嫣红

曾昭娟:梨园深处绽放的那抹嫣红

北方的冬夜总是来得格外早,戏园子门前的红灯笼在寒风中摇曳。推开厚重的棉布帘子,一声穿云裂帛的见判官不由我怒火万丈划破暮色,台前早已挤满了裹着厚棉袄的戏迷。这正是评剧名角曾昭娟的《阴阳宝扇》,台上的她凤目圆睁,水袖翻飞,将窦娥的冤屈化作声声啼血唱腔。这出经典剧目,在她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。

一、梨园春色初绽放

在天津戏曲学校练功房里,总有个单薄的身影比旁人早到两个时辰。十一岁的曾昭娟将腿搭在窗棂上压腿,青砖墙面留下深浅不一的汗渍。启蒙老师花淑兰说她嗓子像块未经雕琢的翡翠,可这块翡翠需要经受最严苛的打磨。清晨五点吊嗓,晚上十点对镜练身段,月琴师傅的弦音伴着她度过无数寒暑。

1996年的《谢瑶环》让戏迷记住了这个青衣新秀。当曾昭娟饰演的谢瑶环唱到忽听得堂上一声喊时,行云流水的甩腔带着三分侠气七分柔情,台下老戏迷惊觉:这不就是活脱脱的评剧小冬皇吗?自此,曾氏唱腔开始在梨园界口耳相传。

二、霓裳翻作山河泪

《凤阳情》的创排堪称曾昭娟艺术生涯的转折点。为塑造马秀英这位大明皇后,她三下凤阳采风,在田间地头听老农哼唱凤阳花鼓。排练场上,她将传统评剧的慢板与民歌的轻快韵律巧妙融合,当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唱词从她口中流淌而出时,仿佛让人看见六百年前那个聪慧果敢的农家女。

在《赵锦棠》中,曾昭娟的表演更显精妙。丈夫出征十二年,赵锦棠奉养婆婆的经典唱段,她以气声唱法处理数九寒天雪花飘的拖腔,将凄楚化作绕指柔。有戏迷回忆,那日大雪纷飞,剧场内的抽泣声竟盖过了窗外风声。

三、戏脉千年薪火传

2016年的深秋,天津中华剧院迎来特殊演出。台上是曾昭娟与十五名小学员同唱《黛诺》,台下坐着二十位来自山区戏曲班的孩子。这出自创的评剧传承之夜,源自她多年来的坚持:每年深入基层戏校授课,将濒临失传的疙瘩腔唱法整理成教材。

在抖音直播间里,五十五岁的曾昭娟素颜示范云手要领,评论区滚动着00后的鲜花表情。她笑称这是老树开新花,却不知那些年轻观众正将《茶瓶计》片段配上国风BGM,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赞。古老剧种与新兴媒介的碰撞,恰似她当年在传统唱腔中融入的现代气韵。

夜戏散场时,戏迷们仍沉浸在《朱痕记》的余韵中。曾昭娟卸去钗环,对镜细细擦拭油彩。镜中人眼角已生细纹,但那双眸子仍如少年时般清亮。门外传来学徒们嬉闹声,她轻轻哼起新编的《春闺梦》唱段,婉转的旋律穿过回廊,与戏园子梁柱间流转的百年余音,悄然相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