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老板:戏台春秋里的百变声腔

曾老板:戏台春秋里的百变声腔

在江南水乡的茶馆戏楼间,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谚:千生万旦,难比曾老板。这位被票友们亲切称作曾老板的曾庆麟先生,用五十载光阴在戏曲百花园中浇灌出朵朵奇葩。他那把嗓子,既能穿透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,又能驾驭秦腔的高亢激越,堪称当代戏曲界的活化石。

一、声腔里的千面人生

曾老板的曲目单犹如一幅中国戏曲地图。在昆曲《牡丹亭》里,他是深情款款的柳梦梅,水磨腔婉转如春溪流淌;转身扮起京剧《定军山》的黄忠,西皮二黄唱得金戈铁马。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在同场演出中连演《白蛇传》的青白二蛇,旦角唱腔在真假声间流转自如,让观众恍见西湖烟雨中的双姝倩影。

这位梨园奇才的童子功始于七岁。每天拂晓,苏州沧浪亭畔总有个绑着沙袋练台步的瘦小身影。十三岁登台救场《玉堂春》,意外成就小苏三的美名。正是这般苦功,让他掌握了十三种地方剧种的演唱精髓,连冷门的莆仙戏傀儡调都能唱得惟妙惟肖。

二、老戏骨的新演绎

面对传统剧目的现代化改编,曾老板有独到见解。他将评剧《花为媒》的报花名融入现代舞美,用全息投影营造出漫天飞花的效果,却严格保留莲花落的传统韵白。这种老瓶装新酒的创作理念,使《新编梁祝》连演百场仍一票难求。

在传承方面,他独创的声腔解剖教学法令人耳目一新。把京剧程派唱腔拆解成呼吸、咬字、归韵三要素,用科学方法解析传统艺术。某次大师课上,他现场示范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的炸音技巧,竟用声波震落了梁间积尘,成为梨园佳话。

三、幕后的戏痴本色

戏台下的曾老板更像个老顽童。排练厅里常见他捧着保温杯给后辈说戏,讲到兴起时直接甩了外套示范吊毛绝活。2019年抗洪义演,他带着腰伤连唱七段不同剧种的选段,谢幕时戏袍下早已被汗水浸透。

这位古稀老人最珍视的,是那只跟随半世纪的楠木戏箱。褪色的箱盖上密密麻麻贴满各剧团的演出标签,翻开内里,泛黄的曲谱边注满蝇头小楷,记录着六十年来对每句唱腔的琢磨。某次采访中他轻抚戏箱笑道:这里面装的不是行头,是半辈子的人间悲欢。

当城市剧院的霓虹照亮曾老板的背影,那依然挺拔的身姿仿佛连接着戏曲艺术的过去与未来。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,变的是流光溢彩的舞台,不变的是那穿越时空的袅袅余音。正如他常说的:戏比天大,但戏终究是人唱的。在这位老艺术家的声腔里,我们听见了整个戏曲世界的呼吸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