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可妮:在戏曲舞台上绽放的非典型青衣
曾可妮:在戏曲舞台上绽放的非典型青衣
在《乘风2023》的舞台上,曾可妮以一段昆曲唱腔惊艳全场。这位以唱跳见长的95后偶像,竟能将《牡丹亭》的皂罗袍唱得婉转缠绵,水袖翻转间透出科班演员的功底。这让人不禁好奇:这位新生代偶像与戏曲之间,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?
一、梨园世家的基因觉醒
曾可妮的戏曲基因,源于家族的血脉传承。祖父是湖北汉剧院的资深琴师,童年记忆里总是飘着胡琴的咿呀声。六岁那年,她第一次跟着爷爷走进汉剧院后台,看着演员们勾画脸谱的专注神情,幼小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。
十一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,是曾可妮人生的转折点。每天清晨五点半的晨功,从咿——啊——的吊嗓开始,踢腿、下腰、走圆场,汗水浸透的练功服见证着少女的蜕变。她主攻青衣,却总爱溜到武旦班偷学把子功,这种不安分为她后来的跨界埋下伏笔。
2017年毕业大戏《白蛇传》中,曾可妮挑战刀马旦角色小青。耍双枪、走旋子、鹞子翻身,每个动作都带着不服输的狠劲。演出结束后,班主任拍着她肩膀说:你这丫头,骨子里有股现代人的冲劲。
二、传统与潮流的化学反应
2019年的实验戏曲《镜·界》,曾可妮迎来突破。她饰演的AI机器人元,需要将程式化的机械感与京剧身段融合。排练时,她对着镜子反复调整肢体角度,在传统云手动作中融入机械关节的顿挫感。首演时,当霓虹灯下的元突然甩出水袖唱起二黄原板,全场观众起立鼓掌。
在网剧《国风少年行》里,她设计的戏曲手势舞意外走红。兰花指结合街舞的Wave,云步混搭机械舞的Poping,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3亿次。面对质疑,她在采访中回应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它应该活在年轻人的手机里。
2023年央视元宵晚会,曾可妮与昆曲名家合演《新游园惊梦》。全息投影打造的牡丹亭中,她穿着发光面料的改良戏服,将电子音乐元素融入传统曲牌。这场演出引发两极讨论,却让曾可妮昆曲登上热搜榜首。
三、破圈背后的文化自觉
在抖音开设戏曲实验室账号,是曾可妮的破圈尝试。她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,教网友用眼影画戏曲妆,甚至把抖音神曲改编成京剧版。最火的《生僻字》戏腔版,让00后粉丝自发研究起唱词中的典故出处。
担任非遗推广大使后,她发起戏曲盲盒计划。每个盲盒包含戏曲脸谱贴纸、迷你戏服和二维码教程,三个月售出20万套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30%购买者来自海外市场。
面对传统戏曲的当代困境,曾可妮有自己的见解:我们这代人要做的,不是举着火炬追赶太阳,而是把火种分装成千万支蜡烛。在她工作室的墙上,挂着梅兰芳大师的名言——移步不换形,这或许正是她艺术探索的最佳注脚。
从汉剧院的练功房到跨年晚会的聚光灯,曾可妮始终带着戏曲的基因在奔跑。当95后用Z世代的方式打开传统艺术,我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消解,而是文化生命力的另类绽放。这种传承,或许比博物馆式的保护更接近戏曲艺术的本质——它本就是市井中生长出的鲜活生命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