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可妮:流行歌手的另一重身份里,藏着戏曲传承的密码

曾可妮:流行歌手的另一重身份里,藏着戏曲传承的密码

聚光灯下的曾可妮以酷飒的台风与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征服观众,但鲜少有人注意到她转身时的兰花指、开嗓时的丹田气,这些细节里藏着一段长达十年的豫剧往事。这位新生代偶像的成长轨迹,恰似传统戏曲与流行文化碰撞出的璀璨星火。

一、艺校岁月里的刀马旦

2008年的郑州艺校,14岁的曾可妮在晨光中练习踢枪。豫剧科班生每天要完成三小时毯子功训练,青龙绞柱、乌龙绞柱这些高难度动作在练功服上留下斑驳汗渍。时任班主任王红丽回忆:这孩子眼神里有股倔劲,别人踢二十遍枪,她非踢够三十遍不可。

在《穆桂英挂帅》的排练厅,曾可妮为掌握探海翻身接鹞子翻身的连贯动作,连续三周每天加练两小时。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,让她在毕业大戏《花木兰》中完美演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经典唱段,行云流水的刀马旦身段赢得满堂喝彩。

二、舞台灯光下的戏曲基因

2021年《爆裂舞台》现场,曾可妮在演唱原创歌曲时突然加入豫剧甩腔,将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的戏腔融入电子节拍。制作人孔潇一惊叹:这种跨界的爆发力,没有十年童子功根本做不到。节目播出后,曾可妮戏腔杀话题迅速冲上热搜。

在音乐节后台化妆间,常能看见曾可妮用戏曲油彩勾画眼尾。她坦言:《朝阳沟》里银环的嗔怒,《拷红》里红娘的俏皮,这些人物性格都成了我的表演养分。这种独特的表演记忆,让她在诠释《PerfectNight》等歌曲时自带叙事张力。

三、文化摆渡人的双重使命

2023年河南春晚,曾可妮与豫剧名家汪荃珍同台演绎《新·五世请缨》。当电子合成器遇上豫剧板胡,年轻观众在弹幕刷屏:原来戏曲可以这么潮!这场破次元合作视频播放量突破5000万,带动豫剧相关话题讨论量激增300%。

在抖音开设的戏曲少女日常专栏里,曾可妮用流行音乐编曲重新演绎《花木兰》选段,获赞超200万。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评价:她找到了传统文化与Z世代对话的密钥——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古老的故事。

从练功房的青石地砖到万人演唱会的升降舞台,曾可妮始终带着戏曲的基因前行。当她在《天赐的声音》里将《赤伶》改编成戏腔舞曲时,那些流转的眼波与婉转的拖腔,都在诉说一个古老艺术形态的当代觉醒。这种文化DNA的传承,或许比任何奖项都更值得被铭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