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寻踪:曾珂良的戏台春秋

梨园寻踪:曾珂良的戏台春秋

在川剧的锣鼓声里,一位青年武生翻着跟斗跃上戏台,红缨枪在他手中抖出银花。台下老戏迷们突然坐直了身子——这个后生的眉眼身段,竟像极了二十年前名噪一时的刀马旦曾珂良。时光流转,戏台上的故事仍在继续,而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戏曲人生,正待有心人细细打捞。

一、戏校时光里的刀马旦

成都戏曲学校的练功房永远弥漫着汗水和松香的气息。1983年的某个清晨,十五岁的曾珂良第一次穿上厚底靴,在木地板上摔出第十七个跟斗时,右膝盖渗出的血水染红了雪白的绸裤。这位出身川剧世家的少年,凭着骨子里的倔强,在三年内将《白蛇传》中青蛇的踢枪绝活练得行云流水。

艺成登台的首秀来得猝不及防。某次下乡演出,原定的武旦突发急病,曾珂良临时顶替出演《穆桂英挂帅》。当她在三张叠起的八仙桌上完成倒插虎的高难动作时,台下爆发的喝彩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。这个意外成就的经典,至今仍是老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
二、光影交织的舞台人生

九十年代初的戏曲电影《巴山夜雨》里,曾珂良扮演的浣纱女在江边起舞的镜头惊艳影坛。为拍摄这段两分钟的水袖舞,她在嘉陵江畔的鹅卵石滩上反复练习,磨破了三双彩鞋。电影上映后,这段融合川剧水袖功与现代舞美设计的表演,成为戏曲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。

在跨界话剧《茶馆》中,曾珂良突破性地反串茶馆掌柜王利发。为揣摩男性角色的精髓,她每天清晨泡在人民公园的茶铺观察老茶客的举止,甚至专门学习长嘴铜壶茶艺。首演谢幕时,观众持续十分钟的掌声,见证着这位戏曲演员的华丽转身。

三、幕布后的传承者

世纪之交的某个秋夜,曾珂良在整理戏箱时翻出泛黄的《川剧脸谱图谱》。泛黄的纸页间,师父用蝇头小楷标注的变脸要诀让她恍然惊觉:那些口传心授的技艺,正随着老艺人的离去逐渐消散。次年春天,她在城郊创办的传习所迎来了第一批学员。

在青城山下的传习所里,年过半百的曾珂良仍坚持亲自示范踢慧眼绝技。当学生们屏息看着老师用脚将纸符精准踢上额头时,窗外的银杏叶正悄然飘落。这种源自清代的独门技巧,在她的指导下得以完整传承。

戏台两侧的楹联早已褪色,曾珂良的戏服却仍在传习所的玻璃柜中泛着光泽。当年轻学员在练功房重复着云里翻动作时,老观众们偶尔会说起那个在暴雨中坚持演完《秋江》的倔强身影。戏曲的长河奔流不息,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星光,而那些在幕布后默默传灯的人,或许才是梨园最动人的风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