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可妮的戏腔江湖:当女团偶像化身梨园新秀

曾可妮的戏腔江湖:当女团偶像化身梨园新秀

2023年芒果台中秋晚会上,一袭水红色戏服的曾可妮惊艳亮相,将《贵妃醉酒》的婉转唱腔与电子节拍完美融合。这位从《青春有你2》走出的女团成员,正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叩响戏曲艺术的大门。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,她的戏曲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,更折射出新生代艺人对艺术本真的追寻。

一、选秀舞台的戏曲突围

在《青春有你2》初舞台的聚光灯下,曾可妮选择以改良戏装造型亮相,腰间束着云肩流苏,手中折扇轻摇间暗藏戏曲身段。这种大胆尝试在当时引发热议,有人质疑女团选秀与戏曲结合的违和感,但更多观众记住了这个将流行舞步与兰花指巧妙糅合的独特选手。

真正让戏腔成为曾可妮个人标识的,是她在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中与龚琳娜合作的《定军山》。两位歌手将传统京剧唱段改编成摇滚版,曾可妮在头通鼓,战饭造的唱词中精准把握了老生唱腔的苍劲,又在间奏部分无缝切换为极具爆发力的高音吟唱。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,让节目视频在B站获得超300万播放量。

面对蹭传统文化热度的质疑,曾可妮在《国风音乐会》后台采访时坦言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我们这代人要用自己的方式让它活过来。这种创作理念在她与昆曲名家张军合作的《牡丹亭·游园惊梦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,电子混音与笛箫共鸣,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跨次元对话。

二、从《锁麟囊》到《白蛇传》的修炼之路

在央视戏曲频道《角儿来了》特别企划中,曾可妮挑战程派经典《锁麟囊·春秋亭》。为准确演绎忙把梅香低声叫的咬字归韵,她跟随京剧老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特训,视频日记里记录着晨功吊嗓、圆场步加练的日常。节目播出后,戏迷惊讶发现她竟能完整呈现程派特有的枣核腔发声技巧。

与越剧王子赵志刚合作的《白蛇传·断桥》则展现了曾可妮对不同剧种的驾驭能力。许仙十世修来同船渡的尹派唱腔被她演绎得温润如玉,转身切换白素贞的越剧旦角时,水袖翻飞间尽显江南韵致。这场表演被戏曲评论家称赞为新生代演员最富灵气的跨界尝试。

在《经典永流传》节目中,曾可妮将黄梅戏《女驸马》改编成音乐剧形式。她保留原剧手提羊毫喜洋洋的经典唱段,融入现代编曲后加入大段念白,用当代女性视角重新诠释冯素珍的传奇人生。这种创新改编引发两极讨论,却实实在在地让传统剧目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上亿点击。

三、流量时代的文化摆渡人

曾可妮的戏腔翻唱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二创热潮。某音乐博主将她的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混剪进漫威电影打斗场景,获得120万点赞;高校戏曲社团用她的《梨花颂》作为招新宣传曲;甚至出现戏腔曾可妮专属声库,供二次元爱好者进行虚拟创作。这些现象级传播背后,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新鲜解码。

在网易云音乐推出的《国风新语》专辑中,曾可妮与虚拟歌姬洛天依合作《长生殿·闻铃》。AI生成的唐明皇唱段与真人演唱的杨贵妃形成时空对话,运用5.1声道技术营造出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沉浸式体验。这种科技赋能传统的创新模式,为戏曲数字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。

面对戏曲传播大使的称号,曾可妮始终保持清醒:我只是个引路人,真正的宝藏需要大家走进剧场感受。她定期在直播间开设戏曲小课堂,从贴片子、勒头带的化妆技巧,到不同剧种的方言特色,用轻松有趣的方式拆解戏曲门槛。这种不带说教气的文化传播,正悄然改变着95后观众对传统艺术的认知。

在这个算法主导注意力的时代,曾可妮的戏曲探索像一尾逆流而上的锦鲤。她未必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戏曲名家,但其在流行与传统之间的创造性转化,恰似给古老戏台打开了一扇天窗。当更多年轻人通过她的演绎开始关注梅兰芳纪念馆的直播、购买小剧场戏曲票时,这种文化破壁的价值,早已超越了个体表演的范畴。或许正如她在某次采访中所说:我们不是在拯救传统,而是让传统拯救我们浮躁的灵魂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