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常青树曾昭娟:用三十年坚守浇灌评剧之花
梨园常青树曾昭娟:用三十年坚守浇灌评剧之花
在天津评剧院的排练厅里,总能看到一个纤瘦的身影在反复揣摩身段。五十四岁的曾昭娟依然保持着每天五小时的练功习惯,水袖翻飞间,那份执着与专注与三十年前初登舞台时别无二致。这位评剧名家的艺术生涯里,既有传统剧目的精雕细琢,更有新编剧目的破茧成蝶。
一、传世经典的当代演绎
在《赵锦棠》的排练现场,曾昭娟对着一面铜镜反复调整眼神。这部移植自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,被她注入了现代审美。当牧羊山的经典唱段响起,她将青衣的端庄与花旦的灵动完美融合,让观众看到的不再是程式化的贞洁烈女,而是有血有肉的坚韧女性。每场演出谢幕时,总能看到老戏迷们边抹眼泪边鼓掌的动人场景。
对《凤阳情》的改编更显功力。这出讲述马秀英传奇的新编历史剧,曾昭娟独创的悲喜腔将人物从少女到皇后的蜕变刻画得层次分明。特别是月下盟誓的经典段落,她借鉴昆曲的水磨腔技法,将评剧的质朴与婉约推向新境界,这段三分钟的唱腔足足打磨了八个月。
二、创新剧目的破冰之旅
2016年的《红高粱》创排堪称惊险之旅。将莫言笔下的九儿搬上戏曲舞台,曾昭娟大胆采用意识流手法,用十二米长的红绸象征人物命运。当她在祭酒神段落中连续完成七个旋子接鹞子翻身的高难度动作时,完全看不出这是位年近五十的演员。这部戏巡演时,甚至有年轻观众散场后专门到后台求证:您真没用替身吗?
《寄印传奇》的创作则展现了另一面。演绎当代女商人冷月芳的商海沉浮,曾昭娟深入义乌小商品市场体验生活三个月。剧中期货风云唱段融入金融术语的念白设计,既保留评剧韵味又充满时代气息,这段创新在业内引发热议却最终斩获文华大奖。
三、扎根民间的艺术坚守
在蓟县农村戏台,曾昭娟坚持每年完成二十场基层演出。三伏天里穿着厚重的戏装,她依然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身段。有次在武清演出《赵锦棠》突降暴雨,观众撑伞不肯离去,她就站在雨里唱完全场。谢幕时,台下七旬老农喊出的这才是咱老百姓的角儿,让她觉得比任何奖项都珍贵。
面对影视邀约和综艺节目的诱惑,曾昭娟始终不为所动。她在南开大学开设的评剧选修课场场爆满,学生们最爱听她讲戏比天大的故事。有人问她如何保持艺术青春,她指着练功房墙上的斑驳痕迹:你看这些汗渍,是最好的防腐剂。
从艺三十八年,曾昭娟的手机铃声仍是评剧过门。当同龄人开始享受含饴弄孙的时光,她又在为新编现代戏《大运河》设计唱腔。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,这位评剧表演艺术家用近乎执拗的坚持,守护着传统戏曲的根系,让评剧这株百年老树不断绽放新蕊。戏台侧幕那道专注的目光,始终见证着古老艺术的当代重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