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昭娟:用戏曲唱尽人间百态

曾昭娟:用戏曲唱尽人间百态

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天津红旗戏院,一位青衣演员在《朱痕记》中甫一亮嗓,清越婉转的唱腔如春泉般沁入观众心脾。二十余年过去,这位曾让戏迷们惊为天人的演员,早已用上百部剧目在戏曲界刻下自己的名字——曾昭娟。她的艺术人生,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戏曲长卷。

一、评剧舞台上的千面人生

曾昭娟的《凤阳情》堪称当代评剧的巅峰之作。当舞台灯光渐亮,她饰演的马秀英从农家少女到开国皇后,用四十年人生跨度考验着演员的功力。观众们记得,她初登场时手持竹篮的轻盈碎步,活脱脱一个未谙世事的乡野丫头;待到凤冠霞帔加身,眉宇间流转的威仪竟让前排观众不自觉地挺直腰背。最绝的是那段夜审郭英的戏码,三起三落的唱腔设计,将帝王夫妻的猜忌与情义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在移植剧目《赵锦棠》中,曾昭娟展现出惊人的创作力。这个源自河北梆子的故事,被她赋予评剧特有的细腻表达。当赵锦棠捧着丈夫的血衣哭诉时,她将传统【慢板】创新为带哭腔的泣板,每句尾音都似断非断,仿佛杜鹃啼血。天津戏校的老教授看完演出后感叹:这才是活生生的古人,比博物馆里的画像更有温度。

二、跨剧种的戏曲行者

2016年的《红高粱》让戏迷们耳目一新。曾昭娟大胆突破行当限制,将九儿这个泼辣倔强的山东女子演绎得入木三分。开场那段颠轿戏,她踩着三十公分的高靴,在倾斜的轿厢里完成高难度身段,红盖头下的眼神却始终透着不服输的劲头。当唱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时,传统评剧的婉转中竟迸发出秦腔般的豪迈。

在京剧《乾坤福寿镜》中反串老旦,是曾昭娟的又一大胆尝试。为塑造胡氏这个疯癫老妇,她特意观察精神病患者的神态动作,设计出独特的疯步——看似凌乱却暗含韵律的台步。那套长达十五分钟的失子惊疯独角戏,将西皮流水与评剧疙瘩腔巧妙融合,每次演到此处,台下观众无不屏息凝神。

三、传统艺术的当代诠释

曾昭娟常说:老戏要演出新味,新戏要留住老魂。在整理《李三娘》这出骨子老戏时,她删去了冗长的过场戏,却完整保留了井台会的十三分钟核心唱段。那段【反调大慢板】,她借鉴京韵大鼓的发音技巧,让每个字都像珍珠落玉盘般清脆。有年轻观众在网上留言:原来老戏文里藏着这么美的中国话。

面对《寄印传奇》这样的新编历史剧,曾昭娟展现出惊人的塑造力。她饰演的侯彩云,既是运筹帷幄的商界女杰,又是为情所困的普通女子。那段月下独白的唱腔设计,将评剧的【二六板】与歌剧咏叹调结合,当唱到这印章重过千钧担时,一个拖腔横跨两个八度,将人物内心的挣扎推向高潮。

从艺三十余载,曾昭娟的戏箱里装着半个中国戏曲史。那些水袖翻飞间的爱恨情仇,那些珠圆玉润中的悲欢离合,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:真正的艺术家,永远在用生命浇灌传统,以创新延续文脉。当大幕落下,余音绕梁之际,我们仿佛看见中国戏曲的长河,正因这样的歌者而奔流不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