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黎的梨园往事:汉剧舞台走出的荧屏青衣
曾黎的梨园往事:汉剧舞台走出的荧屏青衣
盛夏的武汉,江汉关的钟声穿过百年时光。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排练厅里,一位身形高挑的少女正对着水袖反复练习云手,额角的汗水在阳光中折射出细碎的光。这是1995年的曾黎,彼时她还不知道,这段汉剧科班的淬炼时光,会为她的演艺人生注入独特的东方韵律。
一、汉江畔的戏曲启蒙
荆州古城的青石板上,幼年曾黎总爱踩着斑驳的树影哼唱地方小调。父亲是楚剧票友,家中老式收音机里流淌着《宇宙锋》《二度梅》的汉调唱腔。11岁那年,湖北戏曲学校到荆州招生,主考老师发现这个明眸善睐的小姑娘,竟能准确模仿汉剧三生(老生、小生、武生)的不同发声方式。
在艺校的七年,曾黎经历了严苛的汉剧训练。清晨五点半的喊嗓雷打不动,从鼻腔共鸣的脑后音到丹田发力的膛音,汉剧特有的九腔十八板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融入血脉。她的开蒙戏《贵妃醉酒》,既要展现汉剧旦角婉转的二黄慢板,又要完成卧鱼衔杯的身段技巧,这段经历为她日后塑造古典角色埋下伏笔。
二、从水袖到镜头的蜕变
1996年央视戏曲晚会的舞台,18岁的曾黎以汉剧《状元媒》惊艳亮相。柴郡主那段西皮导板转二六的经典唱段,她将汉剧旦角特有的云遮月嗓音发挥得淋漓尽致——初听似有沙哑,细品却见圆润,犹如月光穿透云层般富有层次。这种独特的声腔控制,后来在《聊斋》中梅三娘凄美哀婉的念白里若隐若现。
转战影视圈后,曾黎将戏曲程式巧妙转化为表演养分。《大唐荣耀》中张皇后抚弄金钗的兰花指,《星汉灿烂》中阿母甩袖回身的步态,都是汉剧手眼身法步的现代演绎。导演李少红曾说:曾黎的镜头感带着戏曲的留白美学,一个眼神能讲完半页台词。
三、传统滋养下的现代演绎
在《了不起的夜晚》片场,曾黎即兴加入的汉剧念白令导演马凯拍案叫绝。这种艺术自觉源于她对传统的深刻理解:汉剧一末十杂的行当体系赋予角色塑造的立体思维,程式化表演中提炼的情感内核。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:戏曲教我如何用节制表达浓烈,就像汉剧唱腔里的'哭头',哀而不伤才见功力。
某次话剧排练中,曾黎用汉剧喷口技巧处理大段独白,气息控制让台词如珠玉落盘。这种跨界融合不是简单的技巧嫁接,而是将传统戏曲无声不歌,无动不舞的美学原则,转化为影视表演的情感张力。当新生代演员追求炸裂式表演时,她的含蓄留白反倒成为独特的记忆点。
武昌江滩的芦苇年复一年枯荣,汉剧博物馆里陈列的戏服静默如谜。曾黎的演艺之路恰似汉江与长江的交汇,古典与现代在她的艺术血脉中激荡出独特浪花。当镜头对准这个从汉剧科班走出的女演员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眼波流转的美人,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婉转回响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