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黎:在影视与戏曲间游走的青衣刀马
曾黎:在影视与戏曲间游走的青衣刀马
2022年北京卫视元宵晚会上,一袭墨绿旗袍的曾黎手持折扇,在《武家坡》的京韵念白中亮相。当八月十五月光明的唱词从她口中流淌而出时,人们忽然意识到:这位以都市丽人形象深入人心的女演员,骨子里还流淌着戏曲的韵律。
一、梨园根脉:被岁月唤醒的童子功
曾黎与戏曲的缘分始于1990年的湖北省京剧团。11岁的小学员每天清晨五点半就要在练功房压腿,青石地面被汗水浸出深深浅浅的印记。老生行当的启蒙老师至今记得,这个倔强的小姑娘总把水袖甩得猎猎生风,像极了《穆柯寨》里的穆桂英。
在戏曲学校度过的七年时光里,曾黎的作息精确到分钟:卯时喊嗓,辰时毯子功,巳时把子功。最严苛的耗山膀训练中,她曾举着马鞭在寒风中站立两小时,直到双臂失去知觉。这些看似残酷的基本功训练,却为她的形体语言注入了独特的韵律感。
2000年考入中戏表演系后,曾黎的戏曲记忆似乎被暂时封存。直到2018年参与《鬓边不是海棠红》拍摄,当程凤台的戏服上身时,肌肉记忆突然苏醒——甩头、云手、走圆场,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令导演惊叹。
二、跨界演绎:传统戏曲的当代解码
在《星汉灿烂》中,程少商母亲萧元漪的剑舞戏惊艳观众。这场时长仅45秒的表演,曾黎融合了京剧刀马旦的打出手与昆曲水袖的云门卷,兵器破空声与绸缎摩擦声交织成独特的视听语言。武术指导坦言,这套动作设计完全来自演员的即兴发挥。
2023年央视戏曲晚会上,曾黎与京剧名家傅希如合作的《四郎探母·坐宫》引发热议。她将影视表演中的细腻眼神与老派程式的定睛技法结合,当杨四郎念到杨延辉三字时,她眼波流转间既有铁镜公主的娇嗔,又暗藏家国离乱的苍凉。
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形式嫁接。在排练昆曲《牡丹亭》选段时,曾黎特意请教了梅派传人,将杜丽娘的游园惊梦拆解为135个微表情。影视镜头下的特写美学,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达,在她这里达成了奇妙的和解。
三、文化摆渡:让传统活在当下
曾黎的抖音账号置顶视频里,她穿着卫衣牛仔裤示范青衣指法。纤纤玉指划过手机屏幕的瞬间,兰花指与点赞手势自然转换,这条短视频获得327万点赞。年轻人留言:原来戏曲动作可以这么潮!
在苏州博物馆的沉浸式戏剧《浮生六记》中,曾黎创造性地将昆曲念白与当代舞结合。当则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的唱词响起,她以现代舞的肢体语言演绎古典情思,让95后观众直呼破次元壁。
这位最会唱戏的女演员正在筹备个人戏曲专场。不同于传统的折子戏串烧,她计划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《白蛇传》的水漫金山,让许仙的油纸伞在数字涟漪中徐徐展开。制作团队透露,这场演出将融合AI实时生成的视觉特效与真人表演。
从央视戏曲频道到B站跨年晚会,曾黎的每一次亮相都在重新定义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。她像一位灵巧的时空旅者,将戏曲的基因密码编译成当代人能理解的美学语言。当更多人通过她的演绎爱上戏曲时,那个在湖北省京剧团练功房咬牙坚持的小女孩,终于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