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黎大学为何没选戏曲专业?时代与个人的双重选择
**曾黎大学为何没选戏曲专业?时代与个人的双重选择**
1996年,湖北姑娘曾黎以专业课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,成为“中戏96明星班”的一员。然而鲜少有人注意到,这个自幼学习京剧、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女孩,为何最终没有选择戏曲专业,而是转向了影视表演领域?
一、戏曲行业的“寒冬期”与影视的崛起
曾黎在戏曲附中学习的年代(1990年代初),恰逢中国传统戏曲行业陷入低谷。尽管她曾因外形条件优越被京剧老师选中,但当时戏曲市场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:剧场观众老龄化、演出机会锐减、从业者收入不稳定等问题逐渐暴露。
与此同时,国内影视行业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腾飞。1997年《还珠格格》引发的收视狂潮,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影视行业的可能性。中戏、北电等院校的表演系成为热门选择,与相对冷清的戏曲院校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行业冷暖的差异,或许影响着当时年轻人的专业选择。
二、教育体系的分野:两种艺术的培养逻辑
中国戏曲学院与中央戏剧学院虽同属艺术院校,但培养路径截然不同。戏曲教育强调“童子功”,从唱念做打到角色行当需要十年如一日的训练,而影视表演更注重解放天性、塑造角色的多样性。曾黎在采访中曾提到,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与她对“更自由表达”的向往存在冲突,这种艺术理念的差异可能是转折的关键。
值得注意的是,曾黎的戏曲功底并未浪费。在《聊斋》《别问我是谁》等作品中,她的身段仪态明显带着戏曲训练的烙印。某种程度上,她的选择不是放弃传统,而是将传统融入现代影视表达。
三、个人选择的深层逻辑:机遇与风险并存
96级中戏表演系被誉为“造星神话”,章子怡、刘烨、秦海璐等同学的成功,印证了当时影视行业的爆发力。相比之下,戏曲专业毕业生更多流向院团或教学岗位,发展路径相对固定。对于渴望更大舞台的年轻人而言,这种对比或许影响着职业规划。
但选择也意味着风险。同班同学袁泉曾在采访中坦言:“我们那届70%的同学毕业后转行了。”曾黎虽未成为顶流,但始终保持稳定的影视输出。这种选择背后,既有对自身条件的清醒认知——她1.7米的身高在戏曲舞台可能受限,也有对行业风向的敏锐判断。
结语:时代浪潮下的个体叙事
回看曾黎的选择,本质是传统艺术与现代影视碰撞的缩影。她的经历折射出一代艺术学子的共同困境:如何在文化传承与个人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?当戏曲在短视频时代以“戏腔”“国风”形式焕发新生时,这种选择或许早已超越个人范畴,成为整个行业的时代注脚。
如今的曾黎仍会在社交平台分享京剧唱段,这种“跨界”恰似她的人生轨迹——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,而是在不同艺术形式间找到自洽的支点。或许这才是关于专业选择最深刻的启示:重要的不是路径本身,而是如何让所有经历都成为滋养艺术的养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