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惊鸿曾黎:一出《贵妃醉酒》背后的角儿修炼记
梨园惊鸿曾黎:一出《贵妃醉酒》背后的角儿修炼记
2021年春晚戏曲节目《盛世百花园》里,一个身着明黄蟒袍的贵妃身影惊艳亮相,当海岛冰轮初转腾的经典唱腔响起,台下老戏迷们纷纷坐直了身子——这分明是梅派嫡传的气韵。这位将传统程式演绎得入木三分的演员,正是从影视圈回归戏曲舞台的曾黎。
一、从影视明星到戏曲传人
在中央戏剧学院96级明星班的光环下,曾黎本可以顺着影视剧的康庄大道走下去。2017年的某个午后,当她在京剧院的排练厅外听到《贵妃醉酒》的胡琴声时,身体里的戏曲基因突然苏醒。这个7岁开始学青衣的湖北姑娘,毅然推掉三部影视合约,拜入梅派名家李胜素门下。
重拾水袖的代价是残酷的。每天清晨五点,曾黎准时出现在护国寺京剧院的练功房。压腿、走圆场、耍水袖,这些童子功需要三十岁的身体重新适应。最困难的是眼神训练,影视表演讲究自然流露,戏曲却要求眼随指动的程式规范,她常常对镜练习到双眼发酸。
二、《贵妃醉酒》中的艺术涅槃
在长安大戏院的专场演出中,曾黎的杨贵妃甫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。拾阶而上的醉步看似随意,实则暗合着三倒步的传统程式;衔杯下腰时,凤冠上的绒球纹丝不动,这个动作她反复练习了327次。当唱到皓月当空时,她改良了传统的单指托月,以双手捧月的姿态传递出深宫寂寥。
戏迷们发现,这个半路出家的演员竟将梅派的无腔不新,又无新不宗演绎得淋漓尽致。她大胆采用影视化的微表情处理,在醉态中注入现代女性意识,让百年老戏焕发新机。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评价:这是程式化表演与体验派演技的完美融合。
三、传统戏曲的当代突围
曾黎的跨界尝试打开了一扇新窗口。她在抖音开设的黎园春晓账号,用vlog记录后台的勒头、贴片子过程,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。与流行音乐人合作的戏腔歌曲《青衣谣》,在B站引发二创热潮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她主演的沉浸式京剧《镜海》,将武打场面与全息投影结合,吸引七成观众是90后。
这种创新并非摒弃传统。在苏州昆剧院传习所,曾黎坚持用老派方法教学员们喷口技巧;排演《大唐贵妃》时,她特意请来八十高龄的琴师恢复反四平调唱腔。正如她在央视《一堂好戏》中所说:创新就像放风筝,线轴永远攥在传统手里。
当曾黎在乌镇戏剧节表演《游园惊梦》时,年轻观众举着荧光棒随唱腔摇曳,宛如戏曲演唱会。这种古今交融的盛景,让人想起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艺术理念。从影视荧屏回归红氍毹,曾黎用二十年完成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轮回,证明传统戏曲从未远离这个时代,只是等待被重新擦亮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